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是笔者多年来的困惑和思考的结果。数年前,曾经在一家医院看到一则广告“×××助听器——聋人的耳朵。”这句广告常常萦绕在脑际:为什么是“聋人”,而不用我们常说的“聋子”呢?当一个译本,尤其是原著难度较大的译本出现时,人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呢?不同译本可以说是长期以来存在的事实。人们对译本的评价也往往是基于个人的主观经验和判断,缺乏一致的标准,往往是因人而异,凭借个人喜好的居多。对同一原作的不同译本褒贬不一。笔者认为,“聋人的耳朵”和“聋子的耳朵”的区别,不在于这些词语本身。如果单纯从语言角度进行理性分析,这两组词语的所指对象应该完全一样,然而在现实中却并非如此。不同词汇或者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相同词汇在不同上下文中的意义也会产生分化。刘宓庆先生曾举一例说明了类似的问题。同样是水,“如鱼得水”中的“水”具有正面价值,而“血浓于水”中“水”则具有负面意义。(刘宓庆,2001:317)不同译本之间的差别应该说是非常明显的,译者的措辞、对结构的处理、对风格的领悟和驾驭、对原作中文化内涵成分的取舍和再现方法都会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时代的译本之间的差异更是在所难免。一般而言,一部由敬业的翻译家着力打造的严肃译本,往往包含着译者对原著的深切领悟和殚精竭虑的创造性劳动,可以说,翻译是最需要读者宽容的,翻译本身涉及到语言以及语言背后的文化,语言的模糊性往往带来理解的不确定性和多种可能性。而翻译又要求译者把这些不确定的内涵用形式非常确定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输入和输出之间必然会存在一些差异。译者的任务是如何把这些差异减少到最低限度,当然理想的话是消除这些差异。然而,译者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翻译的,他的思想意识必然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我们应该看到,每一个译本都有其闪光的地方,都可能会有其他译本很难比拟的优点,都可能在某一个方面朝着正确完美的理解迈进了一步。再者不同译本有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目标读者,可能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译本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