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文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源头,笔者试图从书法艺术史的角度,对两周金文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演变规律进行剖析;因西周早期金文对商晚期金文有诸多继承的因素,考虑到书风的延续性,故笔者对金文书法探讨的上限延伸到商晚期。笔者参照陈梦家先生的《西周铜器断代》分期,以《殷周金文集成》中的金文拓本为依据,综合考察各时期金文书法的艺术特点,把两周时期金文分成四个时期:发轫期、繁荣期、规整期和变异期,沿此线索去分析每个时期的金文书法艺术的特点。商周文化的沿袭促成了金文书法艺术的全面发端,从商晚期到西周早期的成王时期属于金文书法的发轫期。商晚期的《四祀邲其卣》《戍嗣子鼎》《小臣缶方鼎》《小臣单觯》和西周武王时期的《利簋》《天亡簋》武王时期的《何尊》《保卣》是此期有代表性的器件,从中可以看出此期的金文书法特点:笔画首尾尖细、中道厚重,有些字还带有“肥笔”现象,字体象形意味浓厚,书风朴拙自然,风格多样。从康王到孝王时期是金文的繁荣期,“礼”“乐”文化的兴起是此期金文书风繁荣的社会土壤,“礼”“乐”文化确立了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意识,使社会得以规范化。此期金文书法可分为繁荣期早期和繁荣期晚期,繁荣期晚期又可分为晚期前段、晚期中段和晚期后段。纵观这一时期的器件:康王时的《大盂鼎》、昭王时的《折觥》、穆王时《静簋》、恭王时的《史墙盘》和懿王时的《师虎簋》可以明晰地看出这个时期的金文发展规律:商代金文书法的特点基本上已经消退,甲骨文书法的影子在这一时期已基本上被婉转圆曲线条为主调的西周书风所取代,章法、布白上也朝着规范与整齐化方向发展,间用肥笔装饰的现象也在慢慢消失,周人性格上崇向的圆曲礼让和对制度的遵循转化为审美要求,强调规矩典雅与法度的宗周书风在这一时期形成并慢慢达到繁荣,金文呈现出一派雍容安稳、秀逸柔和的气象。这里要指出的是“礼”“乐”文化制度在武王时期制定,但新的社会风尚要浸润到文化特质里面去进而形成新的艺术风格,需要在一段较长时间里伴随人们观念的转变才能完成,成王时期的金文虽然内容增多了,在艺术风格上与晚商是一脉相承,故笔者把这时期的金文书法放到发轫期来分析,而康王和昭王时期的金文已经显现出新的时代气象,所以此期金文书法应属繁荣期早期书风。经过周厉王的改革和宣王中兴,作为能够反映社会文化发展的金文书法变得规整,达到成熟;当然这也是金文文字使用规范化的需要,规整期是指西周夷王到幽王时期,此期金文内容更丰富。此期的器件主要是集中在厉王和宣王时期。厉王时期的《??簋》《此鼎》《散氏盘》,宣王时期的《颂鼎》《虢季子白盘》《毛公鼎》是此期的主要代表。《虢季子白盘》金文书法章法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整齐程度,这也是周王室式微于天下诸侯的政治现象的反映,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艺术的成熟绝不意味着艺术样式的单一,《散氏盘》的横向取势,宽扁结构,中心偏向右下的风格可谓独树一帜,统一中有变化这也是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也是新的艺术样式诞生的一个诱因。礼崩乐坏的东周时期,金文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地域色彩,东南方以楚国为代表,从时间先后排列的金文器件《楚公逆钟》《楚季芈盘》《楚屈子赤角簋》《王子午鼎》《楚王孙渔戈》可看出楚国金文繁缛美化的特点,因楚国强大政治力量的影响,其书风也波及到东南诸国。品鉴齐国金文器件《齐侯匝》《洹子孟姜壶》《陈曼簠》《中山王??鼎》,齐国金文书法的瘦长工整,圆润流畅的特点可见一斑;东北方的齐鲁两国金文书风虽然相近,但从两国不同的文化渊源和建国理念来看,两国的金文书法还是有些区别的,不能笼统看作一系。秦国金文由宽博敦厚发展到规整挺瘦,风格端庄,《宗妇簋》金文是秦国敦厚书法的代表,《秦公钟》可以说是一个过渡,到后期的《阳陵虎符》已彰显了秦小篆的风貌。中原三晋地处中心,难以形成自己的特点,中原三晋金文书风虽然没有个性,但它正好是各地地域书风互相融合而形成的共性现象,是各个地域文化融合的结果。《令狐君嗣子壶》因受到秦国的影响,结字宽扁;《??羌钟》却体现了齐国金文书法瘦长的特点;《赵孟疥壶》又可看出楚吴书法对齐国金文书法的影响。秦王朝的“书同文”政策使得各地金文书风朝着秦小篆的方向靠近,金文大篆地域书风渐渐消失。金文大篆书法在整个书法史上出现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它在书法美学原理方面的影响却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