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收益,然而,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土壤是旅游景区主要的环境载体,景区旅游设施建设、旅游交通、游客践踏等干扰对土壤环境产生影响,土壤则通过其理化性状变化对这种人为干扰产生响应。土壤磁性是土壤重要的物理属性,其性质变化可以反映人为因素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但是大量研究成果中,对旅游景区土壤磁学性质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其环境意义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此方面的研究。本研究依托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环境磁学基本理论和土壤磁学研究成果为理论依据和支撑,选取新疆天山天池景区为研究区,以景区内携带不同环境变化信息的表层土壤和剖面土壤为研究对象,借助环境磁学的方法,对景区土壤样品的磁性参数进行系统测定,分析了景区不同旅游干扰区土壤的磁学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并对其所蕴含的环境指示意义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天山天池景区表层以亚铁磁性矿物(磁铁矿)为主;土壤磁性矿物含量适中;磁性颗粒主要由稳定单畴(SSD)粗颗粒和超顺磁(SP)颗粒构成。不同区域土壤磁学特征存在差异,旅游活动区土壤亚铁磁性矿物含量高于未干扰区,土壤磁性颗粒较粗。未干扰区则相反。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活动区与未干扰区在土壤磁性矿物含量和颗粒上存在显著差异,表明旅游干扰对活动区土壤磁性影响显著,未干扰区土壤磁性特征主要与自然成土过程有关。(2)土壤剖面磁性矿物以亚铁磁性矿物(磁铁矿)为主,不同区域(交通区、食宿区、对照区)土壤磁性矿物含量和颗粒存在差异,交通区各层次土壤磁性矿物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区和食宿区。在垂直方向上,土壤亚铁磁性矿物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大体下降,且相对于下层土壤(20~50 cm)而言,交通区上层土壤(0~20cm)颗粒较粗,磁性较强,表明旅游交通对土壤磁性特征产生明显影响。食宿区土壤亚铁磁性物质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加,上层土壤(0~30 cm)磁性颗粒比下层土壤(30~50 cm)细,这与该区土壤受到人为翻新和扰动有关,对照区受自然成土作用影响,土壤磁性矿物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降低,上层颗粒比下层颗粒细。(3)空间分析表明:环湖带状区域土壤亚铁磁性矿物富集程度高。其中海北定海神针至西王母祖庙区域为土壤磁性矿物含量高值区。而向外过渡至外围区,土壤的磁性矿物含量降低,颗粒较细。从典型样点的空间分布格局看,磁性矿物含量高值点与景区停车场、码头、景区公路和区间车道等旅游设施的分布具有一致性,表明景区土壤主要受到旅游交通和专门服务设施活动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