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作为20世纪全球范围内的一个社会变迁现象,一直是社会科学家所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而自然科学界长期对此则缺乏足够的兴趣和应有的态度。人们对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变迁、人口迁移、生活方式转变、经济活动的规模聚集、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以及社会结构、组织和文化的变迁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发达国家早在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经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因此,目前城市化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镇土地快速扩张,一些影响城市发展的问题也接踵而至。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环境问题是一些城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因此,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环境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城市化环境影响综合评价也就顺理成章地进入了有关专家学者的视野。 本论文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支持下,采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包括环境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从人口、土地利用等方面研究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从经济、交通、城区环境、河水质量及其地球化学特征、人口素质等诸多方面分析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影响:并在热力学熵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化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模型——城市环境熵模型,将其应用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化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中。通过全面分析、讨论得出如下主要结论:到2000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城市化水平达70%以上,进入城市化进 程的高级阶段。但区域内各县市城市化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地区处在城 市化发展的中级阶段:有的县市人口城市化水平大大高于70%,而有的地 区城市化进程还停留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随着人口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镇土地扩展也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空 间展布格局。70年代末,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镇发展为以广州市为中心的 单一中心的具有较高首位度的空间格局;80年代末,深圳市成为珠江三角 洲经济区的另一个城市扩张中心,形成了广州、深圳双中心的城市化格局; 到90年代末城镇用地空间的扩展演变为遍地开花的新态势。在珠江三角洲 经济区范围内,90年代末城镇用地主要有三种典型的空间格局,分别为: 广州-佛山一带密集的、层次分明的城镇群:深圳-东莞一带的蛛网状城 镇发展空间格局;在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东西两翼,各县市城镇用地呈现 零星的孤岛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