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产党宣言》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体系的雏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著作之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共产党宣言》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清末民初,《共产党宣言》最初由外国传教士在中国首次提及,然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对《共产党宣言》在符合自身阶级利益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了片段式的翻译;1920年8月陈望道完成了对《共产党宣言》整本的翻译,成为翻译《共产党宣言》全本的第一位中国人;后来华岗、成仿吾、徐冰和博古都对《共产党宣言》进行了翻译;博古译本是1949年前流传最广,发行最多并且影响最大的一个版本。《共产党宣言》在翻译出版的过程中呈现出六个特点:第一,翻译出版主体的多元性突出,《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翻译出版的主体并不是单一的某个群体,而是包括外国的传教士、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及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第二,翻译出版的目的性强,每个翻译主体都是为了自身所需对《共产党宣言》进行翻译;第三,翻译参考的版本繁杂,不仅有日文版、还有英文版以及德文版;第四,传播方式是有组织地进行;第五,翻译形式由最初的介译到摘译到最后全文翻译,呈现出多样性;第六,单行本数量发行巨大,《共产党宣言》广受读者的欢迎,所以《共产党宣言》不断翻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前提就是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翻译出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共产党宣言》作为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流传最广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翻译出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在中国传播的基础。因此,应当加强对《共产党宣言》翻译出版的研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研究;其次,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宣传不仅要在国内进行,更要在国际范围内进行宣传;再次,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要加强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学习;最后,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不能脱离实际情况,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研究《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出版,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出版有影响,而且鼓舞了马克思主义者翻译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热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