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影响巨大,跨国公司的产值和出口量分别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10和全球出口量的1/3。大型跨国公司的数量也反映了一国的国际竞争力,目前世界排列在前的跨国公司多为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地区的公司。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绝对影响力和竞争优势,使得发展中国家能否发展自己的跨国公司既成为经济学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成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实践所要解决的问题。一些学者从理论上认为,发展中国家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在特定的领域具有开展跨国经营的比较优势,并从动态的角度认为这种比较优势的利用会导致产业升级,并产生新的比较优势,从而在跨国经营过程中逐步实现企业的国际化。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的公司完全可以、并且有必要及时开展跨国经营,为母国的现代化做出贡献,并伴随着该国向发达国家过渡的过程实现自身的国际化。从实践上看亚洲新兴国家和地区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壮大也印证了发展中国家发展自己的跨国公司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因此,中国在改革开放的经济环境下与全球经济接轨,是发展的要求也是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是提升国家竞争力、企业谋求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国国内企业中还没有出现主要以全球市场配置资源、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仍比较低,绝大部分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形式是出口,能够做到海外生产的极少,能够建立全球性销售网络的更少,能够实现融资国际化的也不多。这种情况在生产性企业中的表现更为明显。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尚未具有跨国公司的特点,在经营战略上也没有真正实现全球性的资源配置和战略规划,在经营行为和经营机制上更未达到国际水准。但是,跨国经营不但是我国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的必经之路,也是当代生产社会化、经营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因此国家应采用鼓励中国企业跨国发展的宏观政策,顺应跨国公司的历史发展进程,采取循序渐进的分阶段发展战略。我国还应采取行业优先和区位优先的发展战略,鼓励影响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能源、矿产等资源开发企业的跨国发展,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加工业、家电业和工程承包业等向国外发展。从区位选择上,应优先选择在临近国家开展跨国经营,促进国际市场的开发,同时鼓励本国企业在发达国家开展跨国经营,促进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本国产业的升级。特定类型的企业的发展模式有其共同的性质与特色,因此,我们分析、借鉴国外同类企业的经营方式有助于我国类似企业迅速成功地开展跨国经营。但是,某种类型的企业的出现又与其母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有相当大的关系。例如,工业型跨国公司的典型产生在欧美,商贸型跨国企业的典型产生在日韩。而我国作为转型中的东方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历史、文化、和现实的特点也相当鲜明,我国跨国企业可按照自身特定优势、国际市场需要和区位优势,制定符合企业客观实际的经营战略,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本文着重探讨了我国工业型企业、商贸型企业和金融型企业的跨国发展模式,分析了影响企业跨国经营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和条件,探讨我国企业如何从自身特点出发选择符合企业实际的跨国发展道路。工业型企业应借鉴欧美跨国公司的模式,发展成为集生产、科研、和内外贸为一体的跨国企业,在发展中逐步建立起符合国际化经营要求的组织机构,充分利用内部化优势,寻求全球范围内的利润最大化。贸易型企业应借鉴日韩综合商社的成功经验,探索多功能、多样化发展的道路,形成以贸易为中心,兼顾生产、投资、金融和信息服务的综合体。贸易型企业应强化流通、信息、金融、组织和规划等核心功能,加强与金融企业的联系,成为带领中<WP=3>小企业跨国发展的旗舰。对金融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国家应从战略高度予以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给予积极的政策干预和扶持。金融企业自身要转换经营机制,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加速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努力发展成为跨国银团。我国的市场经济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领域正在向市场开放,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也在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进行调整,并且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与此同时,非国有经济成份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加大,民营企业的规模和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因此,本文通过给出具体案例,对大型国企如何配合国企改革开展跨国经营,以及中小企业如何开展跨国经营、并在跨国经营中发展壮大给予了特别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