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在比较自然法学、分析实证法学和社会法学在证成法律权威来源的基础上,提出情感在确立法律权威方面的可能性。前述理论都以一种主客二分的单向度的思维方式解读法律权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比较自然法学、分析实证法学和社会法学在证成法律权威来源的基础上,提出情感在确立法律权威方面的可能性。前述理论都以一种主客二分的单向度的思维方式解读法律权威的来源,而忽视了法律权威是在人与人以及人与法律的互动中产生的,因此我们应该用一种双向度的思维方式来认识法律权威的来源。而这就奠基了情感对法律权威产生作用的基础,法律权威的建立要考虑对人们情感的影响。对于情感,我们的传统认识是情感是非理性的,主观的,情感不利于人们的理性决策,更不用说有利于法律权威的建立了。本文通过分析情感的生成机制和基本特性说明情感的本质。情感不仅是人们的生理感受,情感的生成也包含人的认知因素。情感是由外界环境、人的认知评价,身体体验等综合因素构成的。情感的认知性说明了不同的情感表征了不同的对象对自我的意义,同时也是情感的认知性决定了情感具有社会建构性。情感不仅是与生俱来的,情感也可以通过后天教育塑造形成,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会体现不同的情感表达。情感并不是非理性的,情感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因此,法律权威的建立不能忽视情感的作用。在法律中,并不能说法律丝毫没有体现对情感的重视,某些法律条文也容纳了对人们的情感考量。但人们很少从一般化的角度说明情感对法律权威产生影响的缘由。而本文所要解决的是如何从理论的角度证成情感作为法律权威来源的必要性。法律权威是在人的行动中产生的,法律一方面要有促使人们行动的驱动性权威,另一方面也要对人们的行动具有规范性权威。而情感在这两方面都能够起作用,情感不仅能在实践中激发人们去行动,也能对人们的行动产生规范力。情感是人们的基本需要,情感也是一种认知方式,以及情感的主体间性是形成一种客观性的情感的基础,从而对人们的行动产生规范作用。法律权威的形成是在具体的法律运行中体现出来的,立法权威,司法权威、执法权威的建立都体现了情感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法律的制定源于人的需要,亲情、隐私都是人的基本需要,立法只有容纳这些情感需求才能树立法律权威。司法的权威在于正义的实现,所以不仅要建立看得见的正义,也要建立感受得到的正义。在执法过程中要做到严格执法和适情执法相结合,人性化执法是确立执法权威的基本要求。
其他文献
衡量影响力是社会影响投资领域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影响测量既可以是主观的,也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因此,作为可靠和可验证的影响,不同于投资者
秦岭横贯中国东部,由于秦岭南北的温度气候、地形均呈现差异性变化,是中国地理上重要的南北分界线。地貌复杂、水体多样,蕴含着丰富的藻类资源。然而有关这一地区硅藻的报道
绿豆作为人们广泛食用豆,含有大量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和抗肿瘤活性等功能。因此,为了揭示绿豆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本文选取绿豆多酚为研究对象,明确绿豆中多
深度学习作为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的重要手段,近些年来得到了国内外科研界的广泛关注。文本分类任务是在给定的分类体系中,按照一定的规则,将文本分到某个或几个类别中。文本分类应用场景一般包括新闻分类、情感分类、社交网站评论分类等,因此,为了实现对互联网中海量文本数据的计算,人工智能领域研究者提出具有深层网络的深度学习算法来解决文本分类问题,对于当今社会各界的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面对海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政治术语的典型代表,其对外传播是我国外交话语构建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其英译并非一成不变,也缺少对其传播情况的实证研究。本文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例,探讨中国特色政治术语的英译及其传播的历时变化。收集了2012年至2018年期间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在不同外交场合发表的重要讲话和文章及党和国家重要文件的中英对照文本,建立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翻译语料库,共25篇,140952词;还以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求。教育是社会需求于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的桥梁。新课程改革后,更加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学习中学到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可以学会“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蒙语文这个科目在众多科目中充当着一个“主角”的作用,其他科目的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学生语言表达、理解、整合能力的把握情
社区治理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上海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一些长期困扰基层的瓶颈问题有了新突破,群众反映突出的
两栖动物由于其独特的身体结构和腺体组织可以生活在水里和陆地上,因此得到了生物学者广泛的研究兴趣。近年来,由于两栖动物的皮肤分泌物中存在着独特的化学成分,使他们获得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中国迎来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也得到显著改善。但与此同时,长期采用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使我国陷入资源短缺的发展困境,也给我国带来许多环境污染问题,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新时代的中国,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老百姓更加渴望优质的生态产品,也更加期盼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活环境。正是基于人民的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