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延伸了人类的视野。由计算机及其网络组成的这个“新”世界,对人类的物质实践和认知思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不言而喻,网络社会的发展,推进着主体的真正解放。因此,网络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与网络社会成员发展的阶段性保持着高度一致,同网络社会成员的社会化目标与任务保持着一致。于是,从信息与知识共享到意义共享,再到精神共享,这种多维的融渗与叠加便成了网民网络生活的旨趣。这种态势,必将引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积极回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运而生。然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什么作为自己研究的基本视域?答案是:网络人际互动。因为网络社会是在矛盾的牵引下按照自身运行的规律朝前发展。因此,网络社会的矛盾运动无疑就构成了网络社会自身发展的动力。简单讲,这一矛盾就是网络发展日益呈现出的不确定性与降低、减少甚至消除这种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在高科技的促动下,无论是技术的因素,还是其他多种因素的介入,网络社会空间的不确定性必然增加,增大着网络互动的难度。同时,高科技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自身要求,又都必然以多种方式降低、减少甚至消除网络发展过程中自身存在和增加的这种不确定性。从最一般的层面和普遍性意义上讲,网络社会的一系列问题皆因此而产生,并完成着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的螺旋式上升运动。因而,网络自身表现出的这种正熵与负熵的矛盾便成了网络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而网络呈现出的诸多具体特点则是这一矛盾的生动展示。基于上述的理解和认识,文章认为,网民依然是网络社会的主体,与网络社会环境存在密切的双向互动关系,呈现着鲜明的“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特征,完成着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考量,从根本意义上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革命性变革,在更宽广的视域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因此,本文的根本观点是,网络人际互动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基本视域。为了讨论网络空间中的人际交往互动,本研究共由九章构成:在第一章导论部分,本文阐述了本研究的背景及其研究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对学界的研究动态和前沿性话题做了归纳和阐述,概括了本研究的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在第二章中,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文章指出了“现实的人”是网络人际互动研究的切入点,“多重社会关系”是网络人际互动研究的基本内涵,“现实生活世界”是网络人际互动研究的归宿。同时,本章还就中华人际互动思想和实践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对西方人际互动思想和观点进行了归纳。在第三章中,通过梳理人际互动交往演变的历史具象,本章指出血缘式、地缘式、业缘式人际互动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已经经历过的交往形态,分析了技术化社会的凸显带来的人际互动形态的新变化,阐明了网缘式人际互动是人类崭新的交往互动样式,深刻地揭示了网络人际互动生成的规律性话题。在第四章中,文章探讨了网络社会空间环境下的人际互动的基本涵义和概念解析,分析了网络人际互动基本特征形成的原因,揭示了网络人际互动的基本特征,进而归纳和提炼出网络人际互动的本质属性。在第五章中,文章简单分析了网络人际互动的结构问题,提出了网络人际互动的几种主要类型,提炼了网络人际互动的基本行为模式,并从网络人际互动对现实社会人际互动的影响和对网络社会生活的影响等层面较为深入地研究了网络人际互动的功能问题。在第六章中,文章将网络人际互动信息交流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本”单独论述,首先探讨了作为网络人际互动行为基石的网络文本的涵义、种类与基本特征,深刻指出了网络文本作为网络人际互动行为基础的内在规定,明确了网络文本在网络人际互动社会性信息中介系统中的地位与价值。在第七章中,文章探讨了网络人际互动的价值属性,从本体性和工具性两个层面揭示了网络人际互动的价值构成,提出了网络人际互动价值实现的条件、方式,分析了网络人际互动的价值实现成效,并从网络人际互动价值主体、客体层面揭示了价值实现过程中的异化现象及其原因。在第八章中,文章着重分析了基于网络人际互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问题,特别是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的价值原则、导向与内容方面的建构。在第九章中,文章着重分析了基于网络人际互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与深化,其中分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体验性与主导性之间、教育内容与实现形式之间等三大基本关系上的新变化与新特征,较深刻地揭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矛盾运动与具体的表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