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乳腺癌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发病年龄趋向年经化;其生物学特点是早期易出现远处转移,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是治疗失败和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两个特点,早期诊断和合理的综合治疗是乳腺癌病人能否长期存活的关键所在。 胸苷酸合成酶(Thymidylate Synthase,TS)是由分子量为36KD的两个相同亚基组成的二聚体,它的作用是催化脱氧尿苷酸(dUMP)甲基化,使之转变为dTMP,是dTMP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在细胞周期G1期末至S期早期中起关键作用。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磷酸化酶(Thymidine Phosphorylase,TP)是嘧啶核苷磷酸化酶家族中的一员,它是从血小板中分离出来的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二氟嘧啶脱氢酶(Dihydropyrimidine Dehydrogenase,DPD)是5-FU分解代谢起始的限速酶,它使5-FU转化为一种无活性的分解代谢。DPD在肝脏(5-FU分解代谢的主要场所)活性最高,但在其他正常组织及癌组织中也有不同程度的表达。 目前,临床上已经把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肿瘤组织学分级以及激素受体状态做为判断乳腺癌病人预后的重要指标。在过去的十年中,诸多国内外学者发现TS、TP、DPD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病人对5-FU的疗效有关,近年来,有学者发现TS、TP、DPD与结直肠癌病人的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大多数的研究报道都集中在这些方面,在乳腺癌围手术期的化疗中,5-FU也是一种重要的化疗药物,但针对这一发病率很高癌肿的研究报道尚不多见。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检测乳腺癌标本中TS、TP和DPD表达情况及肿瘤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结合病人对辅助化疗的效果、10年无病生存率和10年总生存率等指标,探讨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与上述3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以期寻找早期判断预后及治疗效果的客观指标。 方法:228例病人为1985年~1992年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女性乳腺癌病人,145例病人接受改良根治术,83例病人接受根治术,按照Elston组织学分级方法,60例为Grade—1,120例为Grade—2,48例为Grade—3,所有病人在术后均接受了6个周期CMF方案的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