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药物治疗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血浆细胞因子的影响目的 观察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血浆白介素-6、P物质和β-内啡肽的影响。方法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4组(n=15):药物治疗对照组(C组)、神经阻滞治疗组(TD组)、脉冲射频治疗组(RF组)和联合治疗组(RN组)。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完善凝血功能等常规检查,予以口服药物(加巴喷丁胶囊0.9g/d、盐酸曲马多缓释片0.2 g/d)即基础药物治疗。C组患者仅通过口服药物缓解疼痛;其余患者在口服药物的基础上,TD组在病损神经局部注射复合药液(0.5mg/1ml的甲钴胺注射剂注射液1ml+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注射液6ml+1%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2ml+0.9%生理盐水11ml,共计20ml)5ml行神经阻滞治疗;RF组行病损神经脉冲射频治疗(Baylis PM230脉冲射频仪,42℃,120s),重复3次,每次间隔1min;RN组在行RF治疗后,即辅以神经阻滞治疗。所有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基础状态)采集肘静脉血样4ml,C组患者口服药物5天、其余各组操作治疗后12h采集血样本,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IL-6、P物质和β-内啡肽的含量,同时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2h记录静息、活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数值以及皮损区棉签反应VAS数值,并记录治疗期间患者药物及穿刺操作不良反应(恶心、呕吐、便秘、穿刺点出血、红肿)的例数。结果 与入院时相比较,4组患者治疗后静息、动态及棉签反应VAS评分均降低(P<0.05),RN组降低最显著(P<0.001)。治疗前TD、RF、RN组血浆IL-6、P物质和β-内啡肽含量无统计学差异,与入院时比较,治疗后各组血浆IL-6、P物质含量均降低(P<0.05),β-内啡肽的含量增高(P<0.05);与C组相比较,TD组、RF组和RN组治疗后12h血浆内IL-6、P物质含量的降低(P<0.05)和β-内啡肽含量的增高(P<0.05)均有显著差异,其中RN组最显著;各组药物及操作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药物治疗可通过上调血浆内β-内啡肽的表达,降低IL-6和P物质的含量,有效缓解PHN患者疼痛及痛觉过敏。第二部分 神经根脉冲射频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血浆内T淋巴细胞亚群及炎症因子的影响目的 观察神经根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患者血浆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及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影响。方法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n=15):药物治疗对照组(C组)、脉冲射频治疗组(RF组)。入院后,完善凝血功能等常规检查,各组均进行常规口服药物即基础药物治疗(加巴喷丁胶囊0.9g/d、盐酸曲马多缓释片0.2g/d)。C组仅口服药物治疗缓解疼痛;RF组行病损神经根脉冲射频治疗(Baylis PM230脉冲射频仪,42℃,120s),重复3次,每次间隔1min;C组分别于入院时和口服药物5天后,RF组入院时及治疗后12h采集肘静脉血样2ml,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内TNF-α的含量;另两组患者于入院时、治疗后7d采集肘静脉血样2ml,采用流式细胞仪方法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总T淋巴细胞、辅助T细胞、细胞毒T细胞、CD4+/CD8+、B淋巴细胞和NK细胞)比例;同时记录7d内静息、活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数值,记录治疗期间患者药物及穿刺操作不良反应(恶心、呕吐、便秘、穿刺点出血、红肿)例数。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静息、动态VAS评分和血浆内TNF-α含量均降低(P<0.05),RF组显著降低;与入院时相比较,C组NK细胞比例较前减少(P<0.05),RF组总T、Th细胞较前增高(P<0.05)、B细胞和NK细胞较前降低(P<0.05);与C相比较RF组总T细胞、Th细胞增高明显(P<0.05),NK细胞降低更明显(P<0.001)。两组药物及操作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HN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均出现紊乱,神经根脉冲射频治疗可通过减少B细胞、NK细胞和增加总T细胞、Th细胞改善免疫功能,通过降低血浆内TNF-α的表达有效缓解PHN患者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