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评估首次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的焦虑、抑郁、倦怠等精神心理状态,动态观察焦虑、抑郁、倦怠对ACS患者体力恢复、生存质量和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的影响。[方法]1.以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间首次发作ACS而收住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并愿意参加随访调查的病例为研究对象,获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字后,建立患者个人档案。2.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包括人口学特征、吸烟、饮酒史、既往病史、心血管病家族史、疾病诊断、体格检查和血生化等。3.出院前给患者发放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 HADS)和哥本哈根倦怠量表(Copenhagen Burnout Inventory,CBI)一般倦怠子量表,并分别计算焦虑、抑郁、一般倦怠得分。焦虑、抑郁以7分为界,得分低于或等于7分者归入非焦虑组或非抑郁组,得分高于7分者归入焦虑组或抑郁组;以CBI得分的上四分位数(upper quartile, P75)为界,得分高于或等于P75者归入高倦怠组,得分低于P75者归入低倦怠组。4.对所有患者随访1年,随访时间分别是出院后的1个月、半年、1年,随访的内容包括用简短体力测试(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 SPPB)方案进行体能测试,并采用生命质量8条简明量表(Short Form-8, SF-8)和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 SAQ)测评患者的生活质量,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患者的HRV,获得时域和频域测量值。5.采用SPSS 19.0和Stata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先进行组间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成组设计的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再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重复测量的体力指数、生活质量评分和HRV参数有无差别,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92例,退出1例,实际完成随访91例。按焦虑状况分组,有50例病人被归入焦虑组,其中男性41例,女性9例;非焦虑组共41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2例。按抑郁状况分组,有35例病人被归入抑郁组,其中男性28例,女性7例;非抑郁组共56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4例。按倦怠状况分组,CBI一般倦怠得分P75为58分,以此为界,有42例病人被归入高倦怠组,其中男性35例,女性7例;低倦怠组49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4例。2.动态观察患者出院后1个月、半年、1年的体力恢复状况,发现如下趋势:高倦怠组的SPPB体力指数低于低倦怠组(p<0.01),抑郁组的SPPB体力指数低于非抑郁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过年龄、性别、BMI、文化程度、既往心血管病史等混杂因素校正后,差异仍有显著性(p<0.01)。焦虑和非焦虑组SPPB得分无显著差异(p=0.560)。3.焦虑组、抑郁组和高倦怠组SF-8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得分均比非焦虑组、非抑郁组和低倦怠组低(p<0.05),经过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既往心血管病史等混杂因素校正后,差异仍有显著性(p<0.05)。4.高倦怠组SAQ各个维度的得分均低于低倦怠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经过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既往心血管病史等混杂因素校正后,差异仍有显著性(p<0.01)。焦虑组SAQ中只有一项心绞痛发作频率(Anginal Frequency, AF)得分比非焦虑组低(p<0.05),经过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既往心血管病史等混杂因素校正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他四项:躯体受限程度(Physical Limitation, PL)、心绞痛稳定状态(Anginal Stability, AS)、治疗满意度(Treatment Satisfaction, TS)、疾病认知程度(Disease Perception, DP)得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抑郁组SAQ中PL、AS、AF、TS得分均比非抑郁组得分低(p<0.05),经过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既往心血管病史等混杂因素校正后,差异仍有显著性(p<0.01),抑郁组和非抑郁组DP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5.各组患者的HRV时域指标SDNN无显著差异(p>0.05).频域指标Ln(ULF)在焦虑组低于非焦虑组(p<0.05)、抑郁组低于非抑郁组(p<0.05)、高倦怠组低于低倦怠组(P<0.01),且经过混杂因素校正后,抑郁组和非抑郁组差异仍有显著性(p<0.05),高倦怠组和低倦怠组差异仍有显著性(p<0.01),焦虑组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Ln (TP)在高倦怠组比低倦怠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混杂因素校正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焦虑组和抑郁组的Ln(TP)则与非焦虑组和非抑郁组无显著差异(p>0.05)。Ln (VLF)在高倦怠组比低倦怠组低(p<0.01),经过混杂因素校正后,差异仍有显著性(p<0.01),焦虑组和抑郁组的Ln (VLF)则与非焦虑组和非抑郁组无显著差异(p>0.05)。Ln (LF)和Ln (HF)在各组患者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经客观和主观两种方式评估显示,抑郁和倦怠不利于ACS患者体力恢复,焦虑对ACS患者体力恢复的影响不明显。2.焦虑、抑郁、倦怠均会降低ACS患者的生活质量,以抑郁和倦怠影响最大。3.伴有抑郁或倦怠的ACS患者在恢复过程中多项HRV频域指标下降,提示HRV下降可能是抑郁和倦怠导致ACS患者预后不良的原因之一。焦虑对ACS后HRV的影响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