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阐明电致孔技术促进药物经皮肤和黏膜吸收的机理,为该物理促透技术和相关剂型的研究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以布洛芬为模型药物,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电致孔的不同功率、作用时间促进其透皮吸收的作用,确定最优参数,考察最优条件下电致孔对不同理化性质药物透皮吸收的影响,并建立相关数学模型。运用小动物活体成像观察电致孔后的促透作用。以渗透深度和荧光强度为指标,评价电致孔对盐酸阿霉素的透皮吸收及确定电致孔促透作用的持续时间。透射电镜下观察电致孔对皮肤角质层的影响。制备病理切片,观察电致孔对皮肤结构的影响。(2)制备载姜黄素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考察电致孔对其透黏膜吸收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的效果。制备冷冻切片考察电致孔对药物透黏膜吸收的影响。体外抑菌实验考察电致孔对姜黄素体外抑菌作用的影响。以泊洛沙姆188、407为基质,制备温敏型原位凝胶,测定其胶凝温度、胶凝时间及流变学性质。建立小鼠霉菌性阴道炎模型,评价电致孔对姜黄素透黏膜吸收后的治疗效果。结果(1)当作用时间一定时,布洛芬的累积渗透量随电致孔功率的增大而增大;在低功率电致孔作用下,作用时间对促透效果无明显差异;在高功率电致孔作用下,布洛芬的累积渗透量随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电致孔对不同理化性质药物的促透效果不同,数学关系式为Q_n=-27.7974logP-20.7802pKa+1.9767S+23.1271t+161.7464(logP,油水分配系数;pKa,解离常数;S,溶解度;t,累积渗透时间)。电致孔作用后盐酸阿霉素渗透量增加;致孔后不同时间点在致孔部位加盐酸阿霉素的荧光强度均比未致孔组的荧光强度大,5h时荧光强度开始降低,12h时强度最低。病理切片表明,电致孔后角质层出现孔道,皮肤结构变得松动,皮肤间质和表皮裂纹增加。(2)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胶凝温度为29℃,胶凝时间为2′30″。流变学性质表明其体内滞留性良好。经电致孔作用后,盐酸阿霉素经黏膜渗透量增加。体外抑菌实验表明姜黄素电致孔组的菌落数较姜黄素组少。与模型组相比,姜黄素原位凝胶电致孔组能明显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阴道黏膜水肿及炎性增生,且显著降低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表达。结论功率及作用时间是电致孔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电致孔作用下不同药物累积渗透量与理化性质关系式的建立,为药物透皮吸收促渗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电致孔能促进药物透皮肤、黏膜吸收。电致孔后的促透作用并非立刻恢复,而是逐渐恢复,大概持续12h以上。在电致孔作用下,姜黄素体外抑菌作用更显著。电致孔还能促进姜黄素原位凝胶透阴道黏膜吸收,提高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