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直译”思想阐析——兼议对翻译标准建设的启示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inanyan_sx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的翻译在我国翻译史上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但历来人们对他的翻译有颇多争议。本文旨在通过对鲁迅的“直译”乃至“硬译”的深入分析,结合有关“归化”与“异化”的理论、多元系统论和目的论的理论,揭示决定鲁迅“直译”甚至“硬译”的深刻社会根源和个人目的,使我们能够对鲁迅的翻译做出公正的评价,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鲁迅“直译”的社会必然性;从而进一步揭示翻译标准所具有的社会性及其动态性品质,以及由此决定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表现,以期给我们对翻译标准的建设提供一种启示。 在引言中作者简要介绍了鲁迅翻译活动的社会背景和他翻译活动的发展轨迹,初步揭示鲁迅翻译活动的伟大目的,并由此引出对翻译标准建设的讨论。 本论文主体共分五章: 第一章是本论文的重点,作者主要阐述鲁迅的翻译理论。首先是鲁迅“直译”的历史背景分析及其发展过程,以及“硬译”和它的“欧化文”的表现,然后深入剖析鲁迅“直译”的思想根源和翻译目的,最后阐述鲁迅“直译”理论的深刻影响。 第二章至第四章是对鲁迅“直译”理论从不同角度的阐析。第二章作者通过分析“归化”和“异化”翻译的对比来说明“异化”的翻译方法,即,“直译”,是鲁迅达到自己的翻译目的的必然手段;同时,本章中作者还分析了鲁迅翻译中的异化现象。 第三章作者用多元系统论来分析鲁迅直译活动的外部诱因,阐明制约翻译活动的社会因素。 第四章作者通过目的论来阐述鲁迅翻译的内部动因,从理论角度分析“直译?标准中的个人因素。 第五章是对翻译标准的社会性和动态性的分析,并从中得出翻译标准具有多元性的结论,这正是作者对鲁迅翻译活动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得到的启示。 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是结论。通过前面五章的分析,作者取得如下两个成果:一是对鲁迅“直译”思想的历史必然性的认识;二是指出翻译标准多元化的必要性。
其他文献
焦虑是外语学习过程中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和其他情感因素相比,焦虑对外语学习的影响较为突出。焦虑,特别是过度焦虑,会成为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障碍。因此,如何缓解焦虑以促进
政治演讲通常是演讲者代表某个阶级、团体或党派就国内外重大事件或关系而发表的演讲。以往,政治演讲的研究多单纯从传统意义上的词汇、句子或语用的层面进行分析,而本文将从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