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灸是中医的传统疗法,它利用艾叶捣绒制条,暗火燃烧,灸烤人体穴位,通过经络治疗不同的疾病。艾灸主要通过热刺激、近红外光刺激和药物渗透作用于人体穴位取得疗效,但人们对药物成分及其作用所知甚少。本论文以中药艾叶燃烧产物为研究对象,研究艾叶燃烧产物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性,包括提取、分离、分析、抗自由基和抗氧化性及抑菌作用等,为探索艾灸药性机制创造条件,并通过这项研究寻找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新药。研究的主要工作是:1、模拟传统中医艾灸手段,对艾绒进行燃烧得到艾烬,用甲醇浸提艾烬,得到提取液,过滤、浓缩结晶得到粗组分,将其溶解后柱层析得到三种不同颜色的液体,分别浓缩结晶得到三种组分。测定四种组分抗自由基聚合的能力。结果表明,四种组分均有抗自由基聚合作用,其中分离后得到的三种组分抗自由基作用更强,四种组分单位质量相对诱导期分别为0.2867、1.1083、1.6818和1.4467 min/mg。2、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艾叶挥发油,用苯-甲醇混合溶剂对艾烟进行吸收,蒸馏分离出轻组分和重组分。用甲醇浸提艾烬,得到提取液,浓缩得到晶体,用蒸馏水多次结晶得到白色晶体。将艾绒燃烧留下的焦油溶解多次过滤,浓缩得到焦油。采用DPPH法,测定重组分、轻组分、焦油、晶体和挥发油的清除率。将其中清除率较大的重组分进行GC-MS分析,分析其中可能的活性成分,并测定该成分清除DPPH的能力。实验发现艾烟重组分、焦油、轻组分、晶体、艾叶挥发油对DPPH均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其大小顺序依次为:重组分>焦油>轻组分>艾烬晶体>艾挥发油。其中重组分清除DPPH清除率为45.42%。GC-MS分析结果显示,重组分中含有5-叔丁基连苯三酚。采用DPPH法进行实验结果表明5-叔丁基连苯三酚具有较强的抗自由基能力,在浓度为1.566×10-5mol/L时5-叔丁基连苯三酚对DPPH的清除率分别为Vc与BHT清除率的1.55倍与1.21倍。3、用蒸馏水收集艾绒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得到吸收液,多次过滤得到提取液。采用滤纸片法,测定提取液、挥发油、重组分、晶体、焦油和重组分中的活性成分5-叔丁基连苯三酚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作用,并进一步测定了强抑菌作用活性物质5-叔丁基连苯三酚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实验表明艾叶燃烧产物提取分离所得重组分、焦油和艾烟水提取液对四种菌种的抑菌性有选择性。艾油对四种菌种均有抑菌作用,而重组分和焦油只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作用,除焦油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圈12.1mm比艾油10.4mm大外,其它成分的抑菌圈均比艾油小。晶体对四种菌种的抑菌性不明显。5-叔丁基连苯三酚对四种菌种均有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5.3mm、11.3mm、9.8mm和7.0mm。5-叔丁基连苯三酚对不同指示菌的MIC、MBC是不同的:对大肠杆菌的MIC是1.76%,MBC是1.89%;对枯草芽孢杆菌的MIC是1.76%,MBC是1.8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MBC均是3.10%;对白色念珠菌的MIC是10.45%、MBC是11.76%。5-叔丁基连苯三酚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MIC相同,均为1.76%。5-叔丁基连苯三酚对不同菌株的MBC等于或者略高于其M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