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田水利有效供给机制研究——以云南为例

来源 :云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田水利是农村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其通过兴建灌溉、排水、除涝等水利设施来实现农田的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它直接服务于“三农”,对于保障农民利益,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发展,保证粮食安全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水利工程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点投入工程,财政投入大,政府重视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作为水利工程的重要部分,政府却一直未能明确自身作为农田水利投入主体的责任,将农田水利建设下放至基层政府负责,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基层财政变得困难,导致农田水利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两工”的取消让农民投工投劳大量减少,而同时农田水利作为弱质性工程项目,又难以有效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因此长期以来,农田水利的总体投资规模无法满足农业发展所需,建设工作远远滞后,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短板。以云南为例,云南水资源丰富,但近年来却连年发生干旱,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主要原因便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农田水利设施有效供给不足,导致工程性缺水严重。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夯实现代农业的发展基础。本文立足于云南省情及农田水利投入现状,探求财政投入的稳定增长模式,明确财政投入的主体地位;构建农户投资投劳的激励模式以及市场资金的投入渠道,以期为云南农田水利有效供给提供可选模式,同时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民生财政建设提供借鉴。  论文第一部分对相关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框架进行了相关论述,并总结归纳了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第三部分通过数据的横向及纵向对比总结了云南农田水利的建设情况,分析了目前水利工程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析强调了政府在投入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如何强化财政对农田水利投入的支出:第五部分通过对农户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尝试建立农户参与农田水利动员机制;第六部分探讨了几种云南农田水利吸引市场投入的方式;第七部分是结论。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