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蜂胶作为“天然免疫增强剂”、“天然广谱抗菌剂”和“天然抗氧化剂”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但在我国的生产销售中,蜂胶仍处于初级加工阶段,对蜂胶的深加工工艺以及复方蜂胶产品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找出一种包含蜂胶全部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并辅助以具有活性因子的纯中药——紫苏、灵芝孢子配伍,采用CO2超临界萃取、微胶囊包埋技术,用冷冻干燥法制备出三种复方蜂胶产品——蜂胶紫苏片、蜂胶紫苏硬胶囊和蜂胶紫苏灵芝软胶囊,并从药理作用角度阐述了产品的多种保健功效。具体试验结果如下:
1、将CO2超临界萃取后的蜂胶残渣用95%乙醇二次提取得到的提取产物在颜色、味道、可塑性方面均与醇提蜂胶极为相似。对醇提超临界蜂胶剩余物的黄酮种类和总黄酮含量进行检测,并与醇提蜂胶、超临界蜂胶相比较,结果表明:醇提超临界蜂胶剩余物的总黄酮含量为118.798mg/kg,与醇提蜂胶(127.808mg/kg)相近;另外,醇提超临界蜂胶剩余物中高良姜素含量相当可观,比醇提蜂胶高出28.44%。
2、将醇提蜂胶、超临界蜂胶、醇提超临界蜂胶剩余物加入到猪油体系中,研究它们对猪油的抗氧化保护作用,结果显示,它们对油脂的过氧化保护作用顺序是醇提蜂胶>醇提超临界蜂胶剩余物>超临界蜂胶,这与总黄酮检测结果一致。这也说明蜂胶经过CO2超临界处理后,可进行重新二次醇提,只要时间充裕,方法得当,所获得的产品和原胶乙醇提取处理下的功效成分相差不多。
3、在以大豆油为主料,多种壁材、乳化剂、稳定剂为辅料进行多次预试验的基础上,确立以SPI与MD复配为壁材、大豆卵磷脂为乳化剂、CMC为稳定剂进行超临界蜂胶与超临界紫苏籽油混合微胶囊的制备。超临界蜂胶与超临界紫苏籽油微胶囊制备的最佳配方为:SPI∶MD=1.5∶1,壁材:芯材=2.5∶1,固形物浓度15%,CMC用量5g/L;最佳工艺参数为:乳化温度60℃,均质时间6min,均质转速4000rpm。制得的超临界蜂胶与超临界紫苏籽油混合微胶囊呈淡淡的黄色,香味浓郁,粉质细腻,溶解度93.1%,包埋率67.63%,微胶囊粒径22.8μm。
4、以醇提超临界蜂胶剩余物为原料制备微胶囊粉末,研究了芯材比例、壁材比例、稳定剂用量和固形物浓度对乳化稳定性和黏度的影响。试验发现,要使醇提超临界蜂胶剩余物粉末不下沉,其乳化液黏度必需要在2500MPa·s以上,但是黏度也不宜过大。当黏度为5000MPa·s时,已对后续的搅拌、均质以及冷冻干燥带来困难。以乳化稳定性和黏度作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得出醇提超临界蜂胶剩余物微胶囊粉末的制备配方为:芯材比例(蜂胶∶大豆油)=1∶5,壁材比例(变性淀粉∶麦芽糊精)=1∶2,CMC用量:7.5g/L,固形物浓度30%;最佳工艺参数为乳化温度60℃,均质时间6min,均质转速4000rpm,与超临界蜂胶与超临界紫苏籽油混合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参数一致。制得的醇提超临界蜂胶剩余物微胶囊粉末呈淡咖啡色,有蜂胶特有的香味,质地疏松,溶解度为91.8%,密度为0.423g/cm3,包埋率69.87%,粒径18.5μm。
5、将制备的两种微胶囊粉末与超临界萃取的灵芝孢子油混合,用胶皮包裹,可以制成蜂胶紫苏灵芝软胶囊;将制得的两种粉末加上白糖、淀粉、硬脂酸镁,通过压片,可以制成蜂胶紫苏片,另外,还可以将两种微胶囊粉末制成硬胶囊。将微胶囊技术应用于复方蜂胶产品的生产中,可以提升产品的科技附加值、丰富产品的剂型,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蜂胶微胶囊产品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