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格的翻译一直受到译者的关注。基于对翻译的研究,一些译者提出了其有关风格翻译的原则,通常要求译入语的“精神”或“真实”能在目的语中得以忠实的再现。不管“精神”或“真实”,都主要从宏观的角度强调译者对译入语风格的审美感受。译者应该从总体上把握译入语的风格特征,这一点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是,这种宏观分析一般源于译者对译入语风格的主观(个人)印象,且很少分析那些构成文本的客观语言形式(结构)。因此,印象性分析所带来的主观性与模糊性将不能恰当地反映翻译活动的本质,即:翻译是两种语言系统中语言材料的对应转换。如不对构成语言的语言形式(结构)加以分析,则对风格的分析就不能客观地完成。不少译者在运用语言学知识研究翻译后,发现有必要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译入语的风格,因为风格特征必竟是由语言形式具体表现的。借助语言学研究,刘宓庆先生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提出了分析和识别译入语风格的“风格标记”。在风格标记中,形式标记能帮助译者更好地识别由各种语言形式(词、句、段等)所表现的风格特征。在所有风格特征中,语言的级别,即译入语风格在多大程度上表现为正式或非正式,是其中的基础层次。语域指人们交流时所处的社会情景。它也可被视为一种交流的范围。在该范围内,人们根据各自的社会地位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语际交流。语域特征可表现译入语的正式的等级。同样,语域等级也可通过相应的语域标记(特别是不同等级的词汇)得以识别。翻译中,一旦译者识别译入语的语域特征,并能用相应的语域标记在目的语中表达出来,那么他们至少能在目的语中表现出与译入语风格相对应的正式的等级。本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探讨风格的定义,风格标记的定义及其分类,表现风格的对应方法等。第二部分讨论语域定义,语域的三个社会情景层面,个人言语与语域的关系,以及语域标记(特别是词)的正式等级。第三部分分析在语域标记帮助下,语域在文学与非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译入语的语域与语域标记的特征,讨论如何使译入语的风格特征(特别是正式的等级)在目的语中得以恰当的地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