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对经济高速增长的狂热追求过后,人与自然的矛盾也随之凸显,重特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民的生命与财产面临威胁。政府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为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然而这一过程注定是艰难而漫长的。当自然灾害突发后,如何实现最有效的救助,如何最大限度的减少生命与财产损失,如何在最短的时期内恢复受灾地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状态,成为最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各国在长期应对自然灾害的实践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救灾模式,而复杂系统理论、网络治理理论等的兴起,给公共组织应对自然灾害提供了新思路。公共组织网络是一个资源和信息充分共享、可动态重组、开放的多边网络,各节点通过互动整合资源在公共组织网络的平台上实现对公众的最优服务。目前,公共组织在自然灾害救助中开始显现出一种模糊的网络运行机制,这种机制有别于传统的纵向或模向行政管理模式。本论文以公共组织在自然灾害救助中的网络运行机制为研究对象,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公共组织网络的定义与内涵,所具有的复杂网络特性,即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效应,并结合自然灾害救助发展历程论证了公共组织网络的行为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并梳理自然灾害救助中公共组织网络运行机制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并将信任、信息沟通和协同确立为其运行的目标,以构建公共组织的网络运行模型。既而结合模型分析了公共组织网络运行机制在汶川地震和美国卡特里娜飓风救助中的实践,从而最终得到完善运行机制的对策。公共组织可通过进一步更新合作理念,优化权责配置,转变政府职能,发展社会组织能力,以专项计划探索合作渠道,以专门机构保证合作渠道畅通,健全法律制度和应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实现对自然灾害最大程度的救助。本文属于国家社会基金资助项目《复杂系统理论框架下公共组织网络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