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调整发展和现代交通工具的迅猛增加,由交通事故和机械损伤所造成的皮肤碾压撕脱伤已成为临床的一种常见损伤。与普通的切割伤不同,皮肤碾压撕脱伤损伤程度重,并发症多,在临床救治中,应尽可能保留有血运的撕脱皮瓣。但往往手术时尚有血液循环反应的碾压撕脱组织,在术后逐渐发生栓塞坏死,即发生皮瓣的继发性坏死,造成患者术后外形不佳和后遗畸形等。因此,皮肤撕脱伤的救治已成为整形外科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课题就是在我科建立的小型动物皮肤碾压撕脱伤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皮肤碾压撕脱伤的损伤机制,并使用一种新型的药物——血管钠肽(VNP),研究其对碾压撕脱皮瓣的保护作用,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本课题的动物模型是应用我们自行研制的碾压撕脱模型机建立的,在大鼠背部设计为蒂在尾部的纵行3cm×9cm大小任意皮瓣,并将此皮瓣放于碾压撕脱模型机上进行碾压,实践证实此模型机可构建出稳定的碾压撕脱伤模型。利用荧光标记原理,在皮瓣碾压前后将皮瓣置于活体显微观察窗上,我们成功在活体大鼠上构建了动态观察碾压伤皮瓣微循环改变的体内模型,通过观察被标记的白细胞,可测定碾压前后皮瓣微血管血流速度、功能性毛细血管密度、白细胞黏附及血栓形成等微循环改变情况。结果显示碾压后微血管血流速度及功能性毛细血管密度较碾压前明显降低(P<0.01),碾压后30min即可见明显血栓形成及其形成过程,最终出现大量无血液灌流的毛细血管及大量微血栓的形成。碾压撕脱伤后7天我们对各组皮瓣的成活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采用VNP治疗可显著提高碾压撕脱皮瓣的成活面积。为了研究血管钠肽(VNP)对碾压撕脱皮瓣的保护机制,我们在大鼠术后不同时间点,通过免疫组化、双抗夹心ELISA和生物化学分析方法,对不同组间皮瓣组织的P-选择素、L-选择素,血清和局部组织液中的TNF-α、IL-β及IFN-γ含量,以及组织中MPO、MDA和GSH-PX等成分进行了分析。P-选择素和L-选择素是重要的粘附分子,导白细胞的粘附渗出和微血栓的形成,是引起皮瓣继发性坏死的关键因素。在碾压撕脱伤发生后早期,即可观察到P-选择素和L-选择素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而VNP则通过抑制他们的表达(P<0.05),进而减轻伤后白细胞贴壁粘附和血栓形成以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的炎症级联反应。作为重要的炎症因子,TNF-α、IL-β及IFN-γ的含量也在伤后有明显的升高,尤以局部组织液中的含量变化水平最为明显,而VNP治疗后可显著减低这些炎症因子的水平(P<0.05),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减轻了组织损伤程度,提高皮瓣成活率。从VNP对碾压撕脱伤后MPO、MDA和GSH-PX水平的影响结果来看,VNP在碾压伤后对抗活性氧自由基,提高组织抗氧化能力等方面同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而减轻皮瓣组织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通过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和组织切片的观察,了解碾压撕脱伤后组织的灌流和损伤情况,结果显示:碾压撕脱伤发生后皮瓣中、远端血流显著降低,而VNP治疗组的血流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P<0.05);组织切片也显示,使用VNP进行治疗后组织损伤明显减轻,白细胞浸润减少,血栓形成减少。通过本实验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碾压撕脱伤后皮瓣组织的微循环受到严重破坏,多种因素参与了皮瓣继发性坏死的发生,而VNP可从多个方面对皮瓣起到保护作用。因此,VNP有望成为治疗皮肤碾压撕脱伤的多肽,并且由于为人工合成,体内可能缺乏其特异性降解内肽酶,从而克服了其他钠尿肽代谢快、半衰期短等缺点,故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