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急性肺损伤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全身炎症反应失控可能是急性肺损伤(ALI)发生的重要机制。近年研究发现,脓毒症(sepsis)发生时,伴随有包括肺脏等器官组织在内的大量的淋巴细胞与实质细胞凋亡。有学者认为,凋亡可能是全身炎症反应中调节致炎、抗炎反应平衡的关键因素。CD4+T淋巴细胞是免疫应答和调节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淋巴细胞,也是ALI中的效应细胞。CD4+T淋巴细胞分Th1细胞和Th2细胞两型。Th1细胞分泌TNFα、TNFβ、IL-2、IFN-γ等致炎因子,故与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关系密切;而Th2细胞可产生IL-10、IL-4等抗炎因子,因而对体内的炎症反应起下调作用。研究证明,ALI或ARDS时有淋巴细胞凋亡现象发生,但对ALI或ARDS中是否存在CD4+T淋巴细胞凋亡,Th1、Th2细胞凋亡是否同步等量地发生,Th1、Th2细胞凋亡对ALI的发生发展有何作用,目前还不清楚。为此,本研究应用大鼠内毒素肺损伤模型,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1.观察外周血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CD4+T淋巴细胞凋亡变化;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TUNEL法双染动态观察外周血与BALF中Th1、Th2细胞凋亡的变化;3.观察地塞米松(DEX)对Th1、Th2细胞凋亡的影响;4. 探讨Th1、Th2细胞凋亡与内毒素肺损伤的关系。通过上述研究,旨在从Th1、Th2细胞凋亡及Th1/Th2漂移的角度探讨内毒素肺损伤时机体抗炎、致炎反应的分子机制,为认识ALI的发生机理及其防治提供新的实验依据与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1.脂多糖(LPS)致伤后,外周血与BALF中CD4+T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正常对照组外周血CD4+T细胞百分比为58.67+/-5.93%,LPS<WP=8>致伤组6h时相点及24h时相点外周血CD4+T细胞百分数分别为34.82+/-1.71%、31.02+/-2.59%;正常对照组BALF中CD4+T细胞百分数47.31+/-2.22%,LPS致伤组6h时相点及24h时相点BALF中CD4+T细胞百分数分别为30.76+/-3.03%、28.80+/-2.57%,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与该类细胞凋亡比例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关指数r= -0.94817, P<0.01),提示CD4+T细胞呈时间依赖性凋亡性减少。DEX组与LPS组比较,CD4+T细胞比例及凋亡百分数无显著差异。2.LPS致伤后,外周血与BALF中IFN-γ阳性细胞(Th1细胞)与IL-4阳性细胞(Th2细胞)数目均减少,Th1细胞占相应时相点CD4+T淋巴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在一过性增高后进行性减少(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及BALF中CD4+T细胞中Th1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49.8+/-1.9%、49.1+/-2.1%,LPS致伤组6h时相点外周血CD4+T细胞中Th1细胞的百分比为24.1+/-2.1%,BALF CD4+T细胞中Th1细胞的百分比31.9+/-1.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与Th1细胞中凋亡细胞的比例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提示Th1细胞减少与凋亡有关。CD4+T细胞中Th1细胞构成比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而Th2细胞构成比则持续增高,提示LPS使CD4+T细胞构成比由Th1向Th2漂移(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及BALF中Th1/Th2分别为0.99±0.05及0.96±0.04,LPS致伤组6h时相点及24h时相点外周血中的Th1/Th2分别为0.32±0.04及0.28±0.04,BALF中的Th1/Th2分别为0.47±0.03及0.37±0.14)。DEX组IFN-γ阳性细胞、IL-4阳性细胞数目均减少, IFN-γ阳性细胞中凋亡细胞的百分数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IL-4阳性细胞中凋亡细胞的百分数亦增加, 但幅度小于IFN-γ阳性细胞,提示地塞米松通过调节炎症反应,使Th1/Th2比例趋于正常。淋巴细胞减少与细胞凋亡的发生有关,可能是内毒素肺损伤发生时致炎反应与抗炎反应失衡的的原因之一。Th1、Th2细胞分泌的致炎、抗炎细胞因子在调节机体致炎及抗炎反应的平衡中起一定作用。Th1/Th2漂移的方向及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急性炎症反应发<WP=9>展的速度与转归。3. LPS致伤后,大鼠肺组织水肿及炎性病变程度进行性加重,与CD4+T细胞减少、Th1向Th2漂移程度之间有关,但不完全平行,提示CD4+T细胞、Th1、Th2细胞凋亡可能仅部分参与内毒素肺损伤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