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期的齿科工作者均采用矿物色素对牙科陶瓷进行配色的尝试,使修复体的颜色更接近天然牙齿。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对陶瓷修复体再现自然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牙科陶瓷的美观包括表面形貌,半透明性和颜色。其中颜色是一个复杂的、涉及光学、视觉心理学、生理学、色度学等学科的综合性问题。因此,怎样准确测量、表达牙齿的颜色,并且在人造牙上逼真摹拟天然牙的颜色,成为口腔修复中一个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研究通过合理引入碱金属氧化物和碱土金属氧化物制备了牙科陶瓷用低熔点基础熔块,该熔块的熔融温度为750℃,热膨胀系数为11.3×10<,-6>/℃,抗弯强度为57±8.4 MPa,维氏硬度为515+15 MPa。
考察了CeO<,2>、La<,2>O<,3>、Y<,2>O<,3>三种稀土氧化物对熔块温度性能的影响,其中CeO<,2>降低始熔温度,提高成熟温度,扩大熔融温度范围最明显,将其引入熔块中,能够增加熔块的半透明性和光泽度。在制备好的熔块中引入白榴石,获得了热膨胀系数为13.7x10<-6>/℃的素瓷粉。
将不同重量百分比的钒锆黄、锆镨黄、锆铁红、锆钒蓝、铬铝锌红、锑钛黄和锰黑分别加入到素瓷粉中,制备了构建牙科陶瓷颜色数据库的样品。实验发现烤瓷色料混合后的反射光谱并不是按原色的比例加权平均,其混合色受到诸如瓷粉组成、化学反应、烧成工艺、厚度、测试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随着烧烤次数的增加,L<*>值逐渐变大,b<*>值逐渐变小,由于红色色料的加入量较少,a<*>值受烧烤次数影响不明显。
通过色差仪将单色样品数据测量输入到配色软件的数据库中。应用建立的数据库进行了三批配色实验,以验证和完善数据库。由建立的数据库进行了计算机配色,计算机输出配方的最小色差可以达到0.15NBS左右,虽然实验样品的真实色差偏大,但是可通过更多的验证.修正实验来完善数据库,使实验结果更接近于计算机输出的数据。根据计算机输出的配方制备出的样品色差一般在1.0-4.ONBS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