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降雨径流污染控制效用模拟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sxyx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点源控制的逐步深入,降雨径流污染对自然水体水质的影响显得愈发突出。如何有效控制降雨径流污染,已成为海绵城市建设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论文主要研究了不同尺度大小的研究区域条件下,面源污染负荷模型要素收集类型与搭建流程差异,并配合降雨监测数据对大尺度流域内典型下垫面径流污染物累积冲刷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其次也探索了小尺度水质水量模型对分析工业厂区海绵建设预期效果以及改进措施方面的帮助,探究了海绵城市组合措施对削峰滞峰、污染物削减的影响机制。论文结合深圳市海绵城市的建设经验,以城市降雨径流污染为核心分析了大尺度流域内的典型下垫面径流污染产生和冲刷规律、径流污染累积变化规律、污染物冲刷浓度变化过程等,构建了流域面源污染负荷模型。以深圳市工业厂区海绵城市建设为例,通过面源污染负荷模型在小尺度下的应用,模拟评价了工业厂区海绵化建设实际应用效果、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海绵城市组合措施下污染物削减效率、削峰滞峰效果,并对组合措施效用和污染物控制手段提出合理化建议。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分析径流总量和污染物负荷的累积关系,在降雨量在10mm左右时,典型下垫面地表径流污染物的冲刷负荷随径流量的累积而呈近似线性增长;随降雨强度增大,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负荷初期冲刷越显著,显著程度为SS>TP>COD>氨氮。(2)典型分区在不同降雨强度的设计降雨条件下,随降雨强度的增大,雨水径流冲刷污染物最大浓度不断增加。随降雨强度增大,初期冲刷效应也增强,则浓度峰值提前,但在达到最大浓度后出现衰退也较快现象。(3)研究通过构建小尺度下面源污染负荷模型并采用2008-2017年10年连续降雨数据进行长历时模拟,对比传统开发模式与海绵城市组合措施效用,模拟结果表明,在10年连续降雨模型下的海绵城市组合措施年平均径流总量控制率为64.7%,基本满足65%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且海绵城市组合设施峰值削减效率将随着降雨量增加而逐渐降低;与径流量相对应的径流污染物的削减率则约为50%,与其他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工业园区成果基本持平,满足控制目标,同时对后期厂内污染控制能力提升改造提出了建议。(4)观察峰值流量变化曲线可以发现,海绵组合模式下小雨量降雨下滞峰效果较为明显。对比海绵组合模式与单纯灰色模式可以发现,海绵组合模式下削峰效果已基本满足管网压力削减目标,且在较少的雨水收集池下实现单纯灰色设施滞峰、削峰效果。此外,通过观察还可以发现随着69毫米至94毫米设计雨量的增加,海绵组合模式下削峰滞峰不及灰色设施但较为稳定,已起到应有效果;单纯灰色模式下其削峰滞峰后前后期流量变化过于明显,不利于厂网稳定管理和管渠高效利用。
其他文献
期刊
由于层状LiNi0.8Co0.1Mn0.1O2材料具备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从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因较差的循环性能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本文主要从LiNi0.8Co0.1Mn0.1O2材料锂化、掺杂以及包覆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材料的结构、形貌等特性,并通过循环性能、倍率性能、循环伏安曲线、交流阻抗测试等手段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评估。在LiNi0.8Co0.1Mn0.1O2前驱体材料混锂过程中
学位
期刊
冷弯薄壁型钢因其轻质高强、施工方便快捷、工业化程度高、抗震性能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然而,冷弯薄壁型钢因其壁厚较薄,构件容易因失稳而破坏,稳定性问题已经成为冷弯薄壁型钢的研究热点。并且,长期处于腐蚀环境中的冷弯薄壁型钢难以通过传统的防护和构造措施避免锈蚀,锈蚀会造成冷弯薄壁型钢各板件的宽厚比进一步增大和材料力学性能退化,稳定性问题将变得更加突出。基于此,本文首先研究了锈蚀冷弯薄壁C型钢材
学位
期刊
随着全球经济高速发展,能源供应体系向着清洁、经济和稳定的方向构筑,核电作为清洁型能源近几十年的发展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其中在核反应堆芯中用于包覆燃料的锆合金燃料包壳管起到第一道安全屏障的作用。Zr-1Nb合金是国内自主研发的第三代锆合金,本文研究了β淬火、冷轧变形和热处理工艺参数对Zr-1Nb合金燃料包壳管的微观组织和第二相粒子的影响,分析了管材的组织与性能,主要结论如下:(1)在无/有预变形条件
学位
随着西安城市化发展不断加快,大西安发展规划的推出,城市住宅的开发也逐年上升。城市人口的增多、家庭结构的变化和购房成本的增加等原因的影响下,中等套型住宅的需求也随之提高。近年来,由于需求量的增加,带来设计周期的压缩,使得设计者对居住生活预期考虑不足,出现了空间面积分配不合理、空间功能单一、利用效率低等问题。现有的套型难以满足当今的生活需求,更不能满足未来生活变化提出的更高要求。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引入
学位
期刊
期刊
多环芳烃(PAHs)是具备“三致”特性的高毒性有机污染物。其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首要原因在于人为产生,如石油、煤、天然气等能源物质和木料、秸秆等的不充分燃烧或在缺氧条件下加工发生热分解。由于多环芳烃具有诱变性、弱水溶性以及强稳定性,使其能够在环境中不断聚集,进而通过营养链的能量流动对人类生存和生态平衡构成潜在威胁,多环芳烃污染修复刻不容缓。微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降解菌株对污染介质中有害物质的转化及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