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目的观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病人脾切除术后血细胞变化对术后血瘀证形成的影响,并通过健脾活血中药进行早期干预以评价治疗效果。2方法2.1研究对象与分组回顾性分析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268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脾切除手术的临床资料。所有纳入患者按术后是否符合血瘀证型将患者分为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血瘀证组按照是否使用健脾活血中药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2治疗方法和方案选择(1)术前准备方法:(1)肝功能的准备(2)凝血功能的准备(3)保肝、利尿、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2)手术方法:采取精准脾切除术;(3)术后治疗方法:(1)常规基础治疗(2)有血瘀证无PVST形成:预防性抗凝治疗(3)有血瘀证且有PVST形成:抗凝及溶栓治疗;(4)术后中医药应用。对照组:选择上述治疗方法中的(1)~(3);观察组:选择上述治疗方法中的(1)~(4)。2.3观察指标和检测方法(1)血瘀证监测:根据血瘀证诊断标准,专人进行四诊合参并记录人数;(2)WBC、RBC、PLT监测:库尔特法;(3)ALT、AST、DBIL、IBIL、ALB水平监测:光电比色法;(4)PVST监测:专门彩超人员检测门静脉主干及其支系、肠系膜静脉、脾静脉是否有血栓存在并记录。2.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SPSSInc,Chicago,IL,USA)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或M(四分位间距)表示,组间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ney U检验,组内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X2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结果3.1脾切除后血瘀证发生及其与血细胞变化的关系门静脉高压症脾亢行脾切除术患者共计268例,根据血瘀证的诊断标准,符合诊断标准者即为血瘀证患者,共计222例,血瘀证诊断率82.8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年龄、WBC水平与术后血瘀证形成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7天RBC计数,术后1、7、14天PLT计数均与术后血瘀证形成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中,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术后第7天PLT是血瘀证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3.2脾切除术后PVST发生及其与血瘀证、血细胞变化的关系术后PVST共计形成191例(占71.27%),其中发生单纯脾静脉血栓(SVT)56例(占29.32%)、单纯门静脉血栓(PVT)34例(占17.8%)、单纯肠系膜静脉血栓(MVT)7例(占3.66%)、SVT、PVT均有者87例(45.55%)、SVT、PVT和MVT均有者2例(占1.05%),同时,发生PVST患者均符合血瘀证诊断标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年龄、WBC水平与术后PVST形成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7天RBC计数,术后1、7、14天PLT计数均与术后PVST形成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中,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术后第7天PLT是PVS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3.3血瘀证中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肝功能分级、脾亢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4血瘀证中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瘀证计数变化血瘀证计数从术后3天开始出现,至术后7天达到最高水平,后呈逐渐下降趋势;脾切除术后3天,血瘀证56例,其中对照组24例、观察组3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14天,其中对照组血瘀证分别为90、51例,观察组85、40例,观察组血瘀证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5血瘀证中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细胞变化术前两组血细胞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术后WBC、PLT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4天,RBC水平较术前增长差异明显(P<0.05);组间比较:两组血细胞变化,在术后7天,观察组PL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1,P=0.001<0.05),在术后14天,观察组PL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3,P=0.000<0.05),而RBC水平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2.805,P=0.005<0.05)。3.6血瘀证中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组间比较:两组所有肝功能指标水平,术前,术后1、7天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术后14天,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ALT、AST、DBIL、IBIL下降明显(均P<0.05),ALB则上升明显(P<0.05)。组内比较:两组ALT、AST、DBIL、IBIL水平均在术后1天升至最高,而此时ALB处于最低水平;随时间推移,术后14天时均至正常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7血瘀证中两组患者治疗后PVST计数变化PVST计数从术后7天至21天逐渐下降,其中脾切除术后7天,PVST共形成135例,占比70.68%,对照组69例、观察组66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21天,其中对照组PVST分别为39、18例,观察组21、8例,观察组PVST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结论4.1血细胞中RBC、PLT是影响血瘀证形成的重要因素,其中术后第7天PLT是血瘀证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防治应加以重视。4.2健脾活血中药可以减少脾切除术后血瘀证的发生,同时可以改善血细胞和肝功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