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加快推进外贸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我国外贸政策的着力点开始向“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和“提升进口综合效益”两个方面调整。为此,本文力图从微观企业层面出发,研究影响我国工业企业生产率的主要因素,为我国贸易政策的改善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本文重点探讨两个问题:一是企业的进口和出口行为对企业生产率的提升有何影响,以及二者的差异;二是由贸易开放政策引发的市场竞争环境的改变能否有助于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升。文章首先对Seker的理论模型加以修正和拓展,在其基础上区分了中间产品贸易和最终产品贸易,并引入了反映贸易开放程度的市场竞争因素,力图从微观企业的视角研究贸易模式、市场竞争如何影响企业的生产率,其中,同时将微观企业的进口和出口决策考虑进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动态分析框架中是本文最大的理论贡献。接着本文以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进出口数据库的合并数据为基础,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检验了理论假说。文章的主要结论如下:(1)以往关于企业异质性的研究将企业划分为出口型企业和内销型企业,本文则扩展了企业异质性理论的外延边界,按工业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模式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四类——既进口也出口企业、仅进口企业、仅出口企业、非贸易型企业——证明了上述四类企业均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特征,且其全要素生产率呈显著的大小次序关系。(2)企业的进口和出口行为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这说明,一方面进出口确实有助于提高我国工业企业的生产率;另一方面生产率高的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可能性更大。此外,中国工业企业的进口行为比出口行为更有利于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升,因而我国传统的重出口轻进口的贸易偏向政策可能并未很好地发挥贸易对企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3)市场竞争程度与企业生产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当市场竞争程度较低时,竞争的增强可以促进企业生产率的增长,而当市场竞争程度较高时,竞争的增强则会阻碍企业生产率的增长。一方面,我国工业企业整体的市场竞争程度普遍较低,贸易政策的进一步开放可以促进企业在本土市场的竞争,进而促进我国工业企业整体生产率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处于同一行业的企业在生产率的纵向分布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因而贸易政策的制定应该与企业所处市场的竞争程度相适应才能取得更为合意的政策效果。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本文为我国外贸政策的改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