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肺动脉高压是一复杂的累及肺循环系统的病理生理综合征,处理极为棘手,致死率和致残率高,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细胞内膜运输障碍与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有关。Snap-23及Syntaxin-4是细胞内膜运输的关键蛋白。本研究旨在观察Snap-23及Syntaxin-4蛋白介导的细胞内膜运输障碍对肺动脉内皮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在肺动脉高压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RNA干扰技术下调Snap-23及Syntaxin-4的基因表达,建立体外人肺动脉内皮细胞(HPAEC, human pulmonary artery endothelial cells)内膜运输障碍的细胞模型。MTT(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反转录——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杂交技术检测膜运输相关蛋白Snap23和Syntaxin4以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小凹蛋白1(Cav-1)和骨形成蛋白受体2(BMPRII)在细胞模型中的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Western杂交检测caspase3、caspase8、caspase9在膜运输障碍的细胞模型中的表达变化,从而检测肺动脉高压时细胞凋亡的情况。最后采用反转录——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杂交技术检测调控细胞增殖及凋亡相关信号通路蛋白PY-STAT3的表达。结果:成功利用RNA干扰技术建立体外人肺动脉内皮细胞内膜运输障碍的细胞模型;下调Snap-23及Syntaxin-4的基因表达后,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RNA干扰组的细胞增殖明显增快,增多;RNA干扰后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表达都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RNA干扰组的细胞膜运输相关蛋白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小凹蛋白1(Cav-1)和骨形成蛋白受体2(BMPRII)都明显降低;调控细胞增殖的下游信号通路蛋白PY-STAT3的表达增加。结论:在人肺动脉内皮细胞中下调Snap-23及Syntaxin-4的基因表达,可影响细胞的增殖及凋亡。膜运输相关蛋白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小凹蛋白1以及骨形成蛋白受体2参与了肺动脉高压的病理生理过程。膜运输障碍机制在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背景: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症,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肿瘤栓塞等,其中PTE是最常见的PE类型,通常所说的PE即指PTE。在美国PE占死原因的第三位,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在我国,有关PE的发病率尚缺乏准确的统计,但近年PE的诊断率有明显的增长。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cute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E)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急危重症。对于急性PE患者来说,最重要的预后评价标准之一即静脉血栓栓塞事件的复发。以往的研究显示血浆NT-proBNP水平是急性PE患者短期内临床不良事件的重要预测因子,但是其远期的临床预后价值目前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评价血浆NT-proBNP水平在急性PE患者远期血栓事件复发中的预测价值。材料和方法:本研究连续入选自2005年1月至2010年10月间首次发作的急性PE患者共224例,入院后取血检测其血浆NT-proBNP水平。入选标准为:通过客观的检查手段确诊为急性症状性PE患者。排除标准为:(1)充血性心力衰竭;(2)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3)之前确诊过的急性PE或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DVT);(4)肾功能不全;以及(5)预期寿命小于6个月的患者。根据检测结果是否超出血浆NT-proBNP正常值范围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两组(血浆NT-proBNP水平正常组与血浆NT-proBNP水平升高组)。然后分别在3个月,6个月,12个月以及其后每年一次进行系统性评估随访。首要研究终点是症状性复发致死或非致死性静脉血栓栓塞事件(VTE)。结果:在所有入选患者中,158例(70.5%)患者检测到血浆NT-proBNP升高,而66例(29.5%)患者检测结果正常。入选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14岁(19-85岁),其中126例(56.3%)为女性,98例(43.7%)为男性。血浆NT-proBNP水平升高的患者年龄较血浆NT-proBNP水平正常者大(年龄:62±14岁与56±14岁,P=0.004),而且更常并发各种心律失常((27(17%)与4(7%),P=0.02)),包括:右束支传导阻滞,心房颤动以及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将近半数的研究人群都伴有高血压症(110例,49%)。经过平均31.0±9.4个月的随访后,我们发现在血浆NT-proBNP水平升高组中共20例(12.7%)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复发事件,血浆NT-proBNP水平正常组中仅1例(1.5%)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复发事件(P=0.009)。由此可见血浆NT-proBNP水平升高的患者发生复发静脉血栓塞事件的风险明显高于血浆NT-proBNP水平正常的患者。共发生7例PE相关性死亡事件,6例发生于血浆NT-proBNP水平升高组,而仅1例发生于血浆NT-proBNP水平正常组中。在多因素分析中,调整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时间之后,我们发现血浆NT-proBNP水平升高是急性PE患者静脉血栓栓塞事件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hazard ratio,10.50; P=0.02)。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升高与急性肺血栓栓塞症静脉血栓栓塞事件复发具有相关性。目的: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cute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E)是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脱落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的一种临床病理生理综合症。D-二聚体(D-dimer)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标记物,因其极高的敏感性以及阴性预测价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NPV)被广泛的用来进行急性PE的排除诊断。近年来,有研究显示在PE患者停止抗凝治疗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的复发风险明显增高,D-dimer在这类患者中对VTE的复发风险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本研究旨在评价在急性PE患者当中,出院前(华法林达标:2.0-3.0)重复检测血浆D-dimer水平对于VTE的复发风险的预测价值。材料和方法:本研究前瞻性连续入选自2005年6月至2010年10月间首次发作的急性PE患者共204例,入院后重复取血检测其血浆D-dimer水平。根据检测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血浆D-dimer水平恢复正常组和血浆D-dimer水平持续升高组。入选标准为:通过客观的检查手段确诊为急性症状性PE患者。排除标准为:(1)之前确诊过的急性PE或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deep vein thrombosis, DVT);(2)预期寿命小于6个月的患者。然后分别在3个月,6个月,12个月以及其后每年一次进行系统性评估随访。首要研究终点是症状性复发致死或非致死性静脉血栓栓塞事件(VTE)。结果:在所有入选患者中,66例(32%)患者检测到血浆D-dimer持续升高(即出院时,华法林治疗2周左右达标2.0-3.0后,血浆D-dimer水平仍高于正常)而138例(68%)患者检测结果出院前恢复正常。入选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14岁(19-85岁),其中119例(58%)为女性,85例(42%)为男性。经过平均31±19个月的随访后,我们发现在血浆D-dimer水平持续升高组中共14例(21%)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复发事件,血浆D-dimer水平出院前恢复正常组中仅8例(6%)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复发事件(P=0.001)。由此可见血浆D-dimer水平持续升高的患者发生复发静脉血栓塞事件的风险明显高于血浆D-dimer水平出院前恢复正常的患者。共发生7例PE相关性死亡事件,6例发生于血浆D-dimer水平持续升高组而仅1例发生于血浆D-dimer水平出院前恢复正常组中。在多因素分析中,调整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时间之后,我们发现,在整个研究人群中,血浆D-dimer水平持续升高是急性PE患者静脉血栓栓塞事件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风险比,HR, hazard ratio,4.10;95%置信区间:1.61-10.39,P=0.003)。尤其在这些原发性急性PE患者当中,血浆D-dimer水平持续升高也是静脉血栓栓塞事件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风险比,HR, hazard ratio,4.61;95%置信区间:1.85-11.49,P=0.001)。血浆D-dimer水平持续升高对于静脉血栓栓塞事件复发风险的阴性预测值(NPV)在不同人群中分别为94.2%(全部研究人群)和92.9%(原发性PE)。结论:血浆D-dimer水平与急性PE患者,尤其是原发性急性PE患者的VTE复发风险明显相关,且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