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适应性视野下平潭传统聚落形态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EYON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潭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又独具特色,地处闽东沿海,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在新时期成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平潭石头厝聚落作为对地区性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的产物,凝聚了大量原真性的历史信息。由于长期以来的研究不足,对平潭聚落及其建筑多限于感观认知,而其历史沿革、演变机制、社会人文内涵缺乏比较全面和系统的知识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聚落作为人类应对环境的主要空间产物,亟待对聚落形态的适应性演变做必要的梳理。正是传统聚落的物质属性和社会属性特征,本研究尝试在环境适应性视角下,研究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并共同作用在聚落形态上。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研究,包括第一和第二章节。首先,梳理相关综合了建筑学和社会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其次,在探讨聚落形态和环境适应性关系的基础上,梳理了平潭传统聚落适应性机制的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第二部分通过理论研究,进而结合实例证实分析。首先,建立传统聚落体系的架构,进而明确了本章的出发点,聚落形态由物质空间形态和社会形态构成,前者又分为整体空间形态和建筑空间形态,重点把视角放在宏观的整体空间上。其次,阐述平潭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运用类型学的方法,以主动式、被动式、综合式三种类型,对平潭传统聚落空间形态进行归类,剖析个案的空间结构特征。同时,结合历时性分析空间形态演变趋势。第三部分为第四、五章节,主要是探讨聚落形态适应性演变的背后机制。研究思路是从宏观的共性总结衍生至个性分析。第四章在自然环境要素的适应性机制上,梳理出气候适应性、地形地貌的适应性、自然资源影响下聚落的适宜规模等三种主要选择作用。传统聚落的适应性演变是历史变化的见证,所以,以历时性推演平潭传统聚落沿革变化脉络,总结不同阶段自然要素的作用变化。第五章从人口变迁的历史、宗族伦理思想、方言谱系、宗教和民间信仰、海防文化、商业活动等多个方面,全方位阐述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的互动关系。某种程度上,自然环境要素的作用促使聚落的形成,社会环境要素则是驱动聚落形态不断发展与嬗变的主要动因。第六章总结了论文对平潭传统聚落形态研究的结果,并论证环境适应性视角对传统聚落研究的必要性。当前,平潭传统聚落所面临物质空间消解和社会生活方式转变的困境,从物质形态切入研究,可以为传统聚落的保护和更新提供技术支撑;从社会形态切入,能够为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煤矿企业要取得较大的发展,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认识。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领导者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安全教育,使安全开采的思想深入
针对世博话语的构建,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以及福柯话语理论为基础,讨论了世博国家馆"多模态语篇"性质及"新话语"构建过程,分析了世博馆数据特点,从"多模态语篇"五种交际模态视角解读了
新疆准东田煤预测储量达到3900亿吨,开采潜力巨大,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准东煤中碱金属及碱土金属(如钠/钙含量)显著高于常规煤种,在电厂燃用过程中导致了
粮食,即主食是后勤饮食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粮食物流是制约后勤饮食保障效率与效能的重要因素,文章旨在分析粮食物流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因地制宜,提出了粮食现代物流的发展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