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词并入与“V+自+0”结构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JJ0126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是一种前置词语言,其介词一般前置于谓语,但现代汉语中却有些介词置于谓词后面,形成动介宾结构,这样的介词有“于”、“自”、“到”、“往”、“至”、“向”、“给”、“在”等。由于还没有人对“自”加宾语置于动词后进行研究,因此,“V+自+O”这一格式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本文将分五个部分对“V+自+O”格式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是引言。引言部分包括四个方面: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语料来源。  第二部分对“V+自+O”格式进行共时平面的考察。这部分首先考察进入这一格式的动词V应具有什么样的句法语义特征;然后考察有哪些类型的O可以进入这一格式,最后把“V十自+O”作为一个整体,考察“V+自+O”入句时能充当什么句法成分。  第三部分从历时平面对“V+自+O”格式进行考察。本部分将先考察古汉语中能进入“V+自+O”格式的V和O有什么特点,然后和现代汉语中能进入“V+自+O”格式的V和O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变与不变,由于古汉语中V处于开放状态,故难以统计。接下来从讨论动词向介词虚化的过程开始,重点对“自”的语法化过程进行考察和描写,并找出其语法化的动因。  第四部分主要讨论介词并入的问题。首先从汉语着手,分析了汉语动介宾结构中的介词都有并入的趋势,汉语有些方言中也有介词并入的趋势:然后通过跨语言调查,发现英语、齐切瓦语、荷兰语、法语、西班牙语中都有介词并入的现象。由于汉语和其它语言都是动后介词并入到其前面的谓词中,因此最后试着指出介词并入是一种语言共性。  第五部分是结语部分,指出本文研究的结论和存在的问题。
其他文献
本论文通过对乡土文学概念及乡土散文概念发展演变的梳理与分析,结合九十年代以来乡土散文的特征,从广义上将乡土散文定义为:作家从乡土情感出发,以自然的或文化的审美视角,描写
《小说月报》创刊于1910年,先后历经22年,对于研究中国文学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切入,以1921-1931年的《小说月报》为研究对象,探讨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以传播
佛教医学影响了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佛教医药内容以散见的形式存在于大藏经中“经、律、论”各典。中古时期的律典是僧团僧众生活和医药内容的集中反映,饮食起居、疾患诊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