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问题是根本性问题。空间不仅具有物理属性更具有社会属性,人类的实践活动将空间分成了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两种形态。20世纪60年代最具典型性的“空间生产”理论引发了多次西方关于空间的学术思潮,带动了西方多个领域的“空间转向”。空间转向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森严的壁垒。很快被运用于哲学、人类学、历史学、地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研究当中,形成了一系列的交叉学科,如人文地理学、社会空间学、地缘政治学等;还构建了一批新的研究方法,如空间符号学、空间批判等。当“空间转向”传到中国的学术界时,新的篇章得以掀开。传播学、艺术学、地理学等多个领域均不甘示弱接收新的思维方式的转型。随着空间转向对文学理论和传播学的影响不断加深,关于媒介、电影、电视等空间或者空间性的研究如雨后春笋争先恐后的出现在学术视野。人文类纪录片作为中国影像资料或电视节目的重要载体,其空间生产理论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纪录片的空间转向也被提上议程。纪录片的空间转向不仅关注的镜头中地点的转换等物质方面,更关注的是纪录片主体跟场域中社会关系所产生以及演化的空间结构,包括传播过程中或者传播背后的空间生产及空间网络。空间本身具有多重属性,讨论纪录片的空间转向时需要我们以不同的视角进行探究。空间不会脱离环境或者其他因素而孤立存在,它也有特定的特征。空间是流动的、不可量化的、开放的。通过空间的符号、意义等方面对纪录片的空间转向做更深层的研究时,还要注意空间格局的分布、人或环境等的作用,才能对纪录片空间的文化表征有更全面的了解。纪录片的镜头空间有限,表达的文化内涵却是无限的;镜头的地理定位是自然的,却能与时空跨度大的社会历史相结合;镜头内被表现的物体或人物是客观实在的,但其文化表征却是充满想象空间;镜头所在的生活场域性与创作者的身体在场性又进行了一次空间联合。从时间维度看,中国纪录片空间由早期的新闻纪录片时代到如今题材多元化的阶段;从空间维度看,传统的封闭空间被全球观视阈取代。传统的文化空间、历史意识形态、物理空间的变迁以及社会生产的流变都能通过纪录片得以现代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