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需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关注人的需要,寻求满足人的需要的现实途径,是需要理论研究之核心。加强对需要理论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构建科学的需要理论体系、深化价值论的研究,而且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并培养完善之人性、铸造完美之人格。文章首先探研了需要理论的思想渊源,对中国历史上的需要思想、西方哲学史上的需要思想、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需要思想等内容进行了思想史梳理,以期对需要理论的来源有一个总体性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文章对需要和需要理论的概念予以厘定,指出需要是人们基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状况而产生的对人的存在和发展条件的缺失或期待状况的观念性把握”;而需要理论指人的需要都要历经从需要的产生→需要的评价→需要的实现等一系列发展过程,这同时也生动地表征着人的需要之演进过程。文章概括了需要的本质:主体性、客观性、实践性;全面总结了需要的特征:主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稳定性和变化性的统一、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详尽阐述了需要的类型:目前的需要与将来的需要、自然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内在的需要与外在的需要、真实的需要与虚假的需要、个体需要和共同体需要。经由以上研究,为需要理论的立论确立了学理上的可靠依据并廓清了需要理论研究之可能性向度。需要的产生是需要理论的起点。一方面,需要的产生必然要以客观存在的社会、自然界为内容和参照,也就是说,社会的经济因素、社会政治制度、社会文化、自在自然界、人化的自然都会影响人的需要的产生。另一方面,在需要的产生过程中,同样离不开主体自身诸如“知识、情感、意志、能力”等诸因素的有机整合。因此,需要的产生过程,不仅要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之制约,而且亦受到主体自身结构之影响。需要评价是需要产生和需要实现的中间环节。文章分析了需要评价的内涵,指出需要评价是主体按照某种特定的标准,对自身的需要所做出的正面或负面的判定;概括出需要评价的本质:需要独立于需要评价而客观存在、需要评价是一种主体性的精神活动,需要评价是需要产生与需要实现之间的中介;总结出需要评价的结构: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手段等要素。基于此,论证了需要评价标准确立的条件:评价主体的需要是确立需要评价标准的内在原因、需要的客观性是确立需要评价标准的外在原因、实践是确立需要评价标准的根本原因;同时,对需要评价标准进行了分类:个体需要评价标准和群体需要评价标准、道德需要评价标准和功利需要评价标准、实践评价标准和生产力评价标准。在需要评价标准确立的前提下,文章又对需要的评价过程进行阐述:首先,确立需要评价目的是整个评价活动的灵魂和统帅;其次,获取需要评价的信息,不仅能够使需要评价目的从理想向现实转化,而且可以为科学评价结果的形成提供有力的事实依据;最后,根据需要评价信息来衡量主体的不同需要,以得出客观的评价结果,这为实现人的需要做好学理铺垫。需要实现是需要理论之目的和旨归。要实现人的需要,必须对人的需要进行合理选择,即通过设定目标、实施目标、总结目标三个阶段来选择合理的需要。然而,在需要选择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现实的障碍,主要原因有:主体的过量需求、主体的创造力不足、社会制度的缺失。其表现形式为:不同主体需要之间的冲突、个体需要与群体需要之间的冲突、需要的无限性与满足需要的客体之间的冲突。故而,要使主体的各种需要得到不同程度的实现,应当采取一些原则和策略来破解并克服这些困境和问题。这些原则包括:理想与现实相结合、同一与差异相结合、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相结合、优势需要和基本需要相结合;这些策略有:舆论引导、利益调节、制度建设、道德自律、心理沟通、提高能力等等。只有充分掌握这些原则与策略,才能促成人的不同需要之实现,并获致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