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文化在东晋时期就开始传播,其真正的流行期在唐代。唐代,佛教文化传播的范围覆盖了语言文字、音乐、绘画、建筑、义理等方面,对诗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长安、洛阳两地佛教寺庙众多,士人文化圈中信仰佛教的人不在少数,文人们精通佛教理论,又富文学造诣,在这一阶段留下了大量与佛教相关的诗歌,这些诗歌为唐代的文化锦上添花,是诗海中值得被注意的一类。王维和杜甫是盛唐时期享有盛名的诗人。王、杜两人年龄相差11岁,他们诗作是武后时期、开元盛世至安史之乱这一时间段内的代表。王维少年成名,虽然仕途坎坷,但官至右丞。他生活安逸,一生中很少体会到为生活的苦楚,所写的禅诗多向内关照自己的本心,总体来说反映了宦海沉浮的统治阶级官员们,接受佛教文化的状况。而老杜终生是一介寒儒,始终徘徊在求取官职的路上。他处庙堂之远,却胸怀天下,经历过人间的悲欢离合,深切理解着底层人民内心的痛苦。在他的诗歌中虽然多体现儒家思想,但在国势衰微,流离失所时,释家思想同样也支撑起了他的精神世界,慰藉了他的灵魂,总体来说反映着布衣文人接佛教文化的状况。文章选取这两位诗人——统治阶级和平民阶级的典型作为研究对象,以《王维集校注》、《杜甫集校注》及《杜诗详注》等专注为文本研究对象,对王维及杜甫诗歌中出现的有关于佛教的诗歌进行统计和分析。对诗人与僧人交往的情况进行了探讨,分析诗人如何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这种思想又怎样体现在了诗歌中。通过对佛教思想的接受,诗人的诗歌中出现了佛教的哪些境界。从政治、文化、宗教等角度,对文人接受佛教思想的原因进行了简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