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新兴的有机污染物,“微塑料”这一概念自2004年被提出以来,关于其研究正方兴未艾,海洋、海岸沉积物为其主要检出位置,与此同时微塑料与常规污染的结合及其对水体生物的进一步毒害作用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关于微塑料在内陆浅水型湖泊中的赋存状态、丰度空间分布等特点的研究却为数不多。本研究以内蒙古乌梁素海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表层水及底泥样品并对其中的微塑料进行浮选分离,借助体视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SEM以及FTIR等设备分析了其表层水及表层沉积物中微塑料的丰度、尺寸、颜色、形状等特点,并对其微观形貌及成分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风险指数法及内梅罗污染指数法研究了微塑料对乌梁素海可能产生的风险及毒性作用做出了评估与预判,主要研究结果分列如下:(1)乌梁素海表层水中微塑料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特点,最大丰度出现在湖北部的U2点,其值为10,120±4090 n/m~3,该点靠近河套灌区退水渠入湖口;最小丰度出现在该湖南部的U8点,其值为1400±390 n/m~3,该点位于乌梁素海南端,微塑料在表层水中的分布呈现由北向南逐渐递减的态势。纤维状、薄膜状、碎片状以及颗粒状微塑料均被检测出,且纤维状微塑料为各采样点中的主要存在样态,所占比例从68.18%到78.64%不等。黑色、红色、绿色以及透明色为各采样点中主要检测出的颜色,有色塑料所占比例最高值为94.9%,且各点微塑料中以尺寸>2 mm的居多。(2)微塑料在底泥中的丰度最大值出现在U4点,为U4(24±7 n/kg ww),该点位于湖东侧,水流条件较弱,利于微塑料沉积,最低丰度为14±3 n/kg ww,位于U9点,此点临近于乌梁素海退入黄河入口处。在各点沉积物样品中同样发现纤维状、薄膜状、碎片状以及颗粒状微塑料,纤维状微塑料同样占比最大,但相较于水样中所占比例已有所减小,从40.01%到62.50%不等。有色微塑料(黑色、红色、绿色以及透明色)检出最高比例为93.4%,且>2 mm微塑料同样为主要存在尺寸。(3)FTIR分析结果表明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为微塑料成分,且聚乙烯为各点主要检出类别,其在表层水中占比为63.7%,表层沉积物中占比为39.2%,此结果显示与河套灌区农用薄膜的广泛使用存在一定关联。EDS-SEM分析结果表明微塑料经过长时间水力摩擦及浸泡其表面会出现刻蚀、孔洞、裂纹等形貌特征,为水体中其它污染物附着提供吸附点位,且表面检测出Fe、Zn、Ni等金属元素的存在,可提高其危害风险。(4)通过风险指数法以及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法对乌梁素海微塑料污染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乌梁素海表层水污染风险指数EI最大值出现在U2点,为21.380,该点风险等级为Ⅱ级,且EI值同样存在区域差异性。底泥EI值较表层水显著增大,最大值出现在U4点,为81.142,所有点风险等级均为Ⅱ级。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表层水P_Z大于底泥,污染程度较轻。综合考虑两种评价方法,乌梁素海微塑料污染总体处于较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