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作为具有四千年文明史的古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而非物质文化就是中华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亿万人民在历史的长途跋涉中逐渐积累的精神财富,是民族文化自我肯定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延续至今,并将充满自信向着未来大步迈进的精神之源和文化之基。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文化遗产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保护、传承、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培育民族精神,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意义。历经岁月洗礼能够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是经受历史和时间的检验的无价之宝。本篇论文以五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从淮河流域文化环境整体性出发,详细介绍五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针对目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研究工作发现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第一章引言分为四个部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为论文的撰写介绍相关写作背景,做好铺垫。论文第二章开门见山,直接进入五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体论述。首先介绍了五河县行政区划地理概况等要素,将五河县置于淮河流域的大背景中予以探讨。五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二百余项,是五河县历史文化的凝结。在五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结果基础上,将其分门别类解剖为八大类型,并抽取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歌舞、岁时节令和民间信仰等五个具有地域特色的项目类型具体阐述,在四个分类中选择代表性项目,辅以事例加以论证五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淮河文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五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个特点:种类繁多,质量上乘,可开发程度高;娱乐性与实用性兼具,可参与程度高;淮河文化特色明显,较高的研究价值;手工技艺类的项目缺失。通过对具体项目的分析,凝练出五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的五大重要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精神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论文第三章着重阐述五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问题。首先立足于五河县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情况,从政府主动性保护并设立专门机构;开展全县范围内的非遗普查工作;建立起四级非遗名录项目体系;确立代表性传承人;积极宣传,营造非遗保护氛围;注重非遗基地建设;出版非遗书籍与影像制品等七个方面对五河县卓有成效的工作予以客观说明。其次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从三个角度对五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政府方面,面临着保护制度及观念尚未完善、保护资金捉襟见肘和专业人才队伍匮乏的困境;社会方面,社会保护意识淡薄、整体性缺失,与文化生态坏境相脱离和传承体系后继无人等问题较为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自身也存在着问题,民间文学类项目中地方文学与异域文化冲突,舞蹈艺术类项目中东西方审美观念差异,节庆民俗类项目中传统形式与现代生活不符等阻碍了五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论文第四章,对五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政府方面要做到端正思想认识、建设服务型政府、增加经费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法制法规建设;社会方面要提高民众意识,营造保护非遗氛围,同时动员社会力量,融入淮河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自身也要努力转变发展方式,与时代融合,与人民群众融合。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非遗的产业化进程,让市场经济和非遗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另外积极运用新技术也是题中应有之意,发挥科技对现代生活的提升和生产方式的改进。论文第五章的小结在总结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