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选取紫地榆中没食子酸、没食子酸甲酯、儿茶素、鞣花酸4种成分作为实验药物,对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嗜酸乳杆菌3种致龋菌进行实验,研究4种成分对致龋菌细胞膜通透性、生长、黏附、生物膜以及细胞内相关酶的影响。方法1.测定紫地榆中4种成分对致龋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2.选取最低抑菌浓度以下的4个浓度梯度配制培养基,接种细菌进行培养。通过测定致龋菌培养液的电导率、大分子物质吸光度、可溶性蛋白,研究紫地榆中4种成分对致龋菌生物膜通透性的影响;3.取最低抑菌浓度以下的4个浓度梯度配制培养基,接种细菌进行培养。在0-48h内测定细菌量,研究紫地榆中4种成分对致龋菌生长曲线的影响;4.通过黏附抑制率研究紫地榆中4种成分对致龋菌黏附的影响;5.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LSM)观察紫地榆中4种成分对致龋菌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6.采用乳酸脱氢酶测试盒和二糖酶测试盒测定紫地榆中4种成分对致龋菌细菌内乳酸脱氢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紫地榆中4种成分对致龋菌细菌内相关酶的影响。结果1.紫地榆中4种成分对变形链球菌的MIC分别为4 mg/m L、4 mg/mL、1 mg/m L、1 mg/mL;MBC分别为16 mg/mL、16 mg/mL、8 mg/m L、8 mg/m L;紫地榆中4种成分对粘性放线菌的MIC分别为4 mg/mL、2 mg/mL、0.5 mg/mL、0.5 mg/m L;MBC分别为8 mg/mL、16 mg/mL、8 mg/m L、4 mg/m L;紫地榆中4种成分对嗜酸乳杆菌的MIC分别为4 mg/mL、2 mg/mL、2 mg/mL、1mg/m L;MBC分别为16 mg/m L、32 mg/m L、32 mg/m L、16 mg/mL。2.没食子酸、没食子酸甲酯、儿茶素、鞣花酸4种成分作用于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嗜酸乳杆菌后细菌培养液的电导率增大,随浓度增大,电导率增加(P<0.05);紫地榆中4种成分对致龋菌作用后细菌培养液中大分子物质的外漏量有增强作用(P<0.05)。并且随时间的增加,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大分子物质的吸光度逐渐增大;紫地榆中4种成分作用于致龋菌后,均会使致龋菌培养液中的可溶性蛋白增加(P<0.05)。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菌培养液中可溶性蛋白浓度越高。3.没食子酸、没食子酸甲酯、儿茶素、鞣花酸4种成分对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嗜酸乳杆菌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P<0.05),且在细菌的生长对数期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而且药物作用细菌后细菌数明显比空白组低,细菌进入衰亡期的时间明显提前,衰亡速度明显加快。4.紫地榆中4种成分对致龋菌的黏附有抑制作用(P<0.05),且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5.紫地榆中4种成分作用于致龋菌后,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红光面积逐渐增大,绿光面积逐渐减少,表明药物浓度越高,死细菌数逐渐增加,活细菌数逐渐减少;由紫地榆中4种成分对致龋菌作用后活菌百分率可以看出,药物浓度越高,活菌百分率越低,死细菌数逐渐增加(P<0.05)。6.紫地榆中4种成分作用致龋菌后(除鞣花酸作用于嗜酸乳杆菌外),使细菌细胞内乳酸脱氢酶的活性降低(P<0.05),且浓度越高乳酸脱氢酶活性最低,鞣花酸作用于嗜酸乳杆菌后使细菌细胞内乳酸脱氢酶活性增强(P<0.05);紫地榆中4种成分作用致龋菌后,使细菌细胞内蔗糖酶的活性降低(P<0.05),药物浓度越大,蔗糖酶活性越低。结论紫地榆中4种成分对致龋菌具有抑制作用,其抑制机制包括抑制细菌生长、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抑制细菌的黏附、抑制细菌生物膜的完整性、抑制细菌代谢所需要的酶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