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Cu纳米多层薄膜调制结构及力学行为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aw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双室高真空多功能磁控溅射装置,在背底真空优于2×10-5Pa、溅射Ar气气压0.3 Pa、溅射功率100 W的条件下,以30 mm×3 mm×380μm的Si(100)为基体,室温直流溅射沉积设计调制比为1、设计调制周期为5-40 nm的Fe/Cu纳米多层薄膜。利用小角/广角X射线(SA/WAXRD)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分析Fe/Cu纳米多层薄膜的成分、相结构和界面结构等调制结构。利用表面轮廓仪和纳米压痕仪测量Fe/Cu纳米多层薄膜残余应力和纳米硬度。测定的Fe/Cu纳米多层薄膜的调制比约为1,调制周期为5.63-34.0 nm,与设计值吻合。在各调制周期下,Fe/Cu纳米多层薄膜界面清晰,近基体平直,后渐呈波浪状,基体与多层薄膜之间存在2 nm厚的非晶层。Fe亚层为具有(110)择优取向的bcc-Fe,Cu亚层为具有(111)择优取向的fcc-Cu。调制周期为5 nm的Fe/Cu多层薄膜的界面局部存在共格,Fe亚层为体稳定bcc-Fe,Cu亚层为体稳定fcc-Cu与亚稳bcc-Cu交替变化的结构。两种亚层的晶粒均为贯穿亚层生长的柱状晶,调制周期由5 nm增至40 nm,平均晶粒尺寸由5 nm增至19 nm。Fe/Cu纳米多层薄膜的残余应力为张应力,沉积后随时间的变化释放不显著,调制周期由5 nm增至40 nm,残余应力由183 MPa增至627 MPa,主要归因于晶粒尺寸的变化和热失配的作用。Fe/Cu纳米多层薄膜的硬度随调制周期由5 nm增至40 nm,先增大后减小,调制周期10 nm达到峰值7.29±0.29 GPa。Fe/Cu纳米多层薄膜亚层的模量差异和亚层的互混程度决定多层薄膜的硬化性能。
其他文献
集市散场的时刻,人都懒散散的.渡船正在河中央.老艄公撑着竹篙,把水拨得哧溜响.对面的河岸上几个背着背篓的妇人快要消失在山路的尽头,河边有人在捶打衣服.在河流的下游,一头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好心人有没有天生的呢?好心人的好心肠究竟是哪里来的呢?  他们为何愿意当  好心人?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能发现有很多好心人就在我们身边。当你心情非常难过的时候,常常会有好心的朋友来劝慰;当你迷路的时候,总会遇到好心人停下匆匆的脚步,热心地为你指明方向;地震来临时,无数无名的好心人的捐款就立即会从全国各地汇集到灾区……这些乐善好施、慷慨助人的好心人与一般人比,究竟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他们是天生的
期刊
石墨烯因其独特的电子结构而具有很多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如高的机械强度和硬度,超高的载流子迁移率、优异的电学和热学性质以及良好的透光性等,因而可广泛应用于透明导电薄膜、气体传感器、催化、超级电容器和场效应晶体管等领域。然而本征石墨烯的零带隙特性限制了其在电子领域的广泛应用。掺杂可以打开石墨烯的带隙,掺杂调控对于石墨烯基电子功能器件的构筑至关重要。自从用机械剥离法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以来,很多方法被应
从前有座山,秋风起时,吹得漫山遍野的茅草飘摇不已,荡起无尽遐思.“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的远古意象,大概如此.rn这座山,现在也还在.山的东边,有个坳口,叫佛子坳,站在此处,东
期刊
本文综述了铝碳耐火材料的特点以及稀土氧化物和碳纤维在高温结构材料和耐火材料中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讨论了稀土氧化物和碳纤维的引入对铝碳耐火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在氩
太阳能作为一种绿色清洁能源,是解决目前化石能源枯竭以及温室效应加剧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其中,有机无机杂化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太阳能电池,在降低成本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本论文重点研究了硅基杂化太阳能电池中的背电极界面调控以及溶液法电极修饰,旨在同时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具体研究工作有:1.将CVD法制备的单层石墨烯湿法转移到硅片基底上,首次
我国的铁矿石资源丰富,但低品位矿石占97%左右,常规浮选方法难以回收,使得大量低品位高磷鲕状赤铁矿仍无法利用。近几年来,阴离子复配捕收剂在浮选低品位铁矿石中的应用有重大突破,但铁矿石反浮选之前需细磨,浮选过程中加入药剂种类繁多,废水成分复杂、性质不稳定,环境危害大。随着环境保护被大力提倡,研制高效、低毒、安全的低品位铁矿浮选药剂及废水循环利用已成为一大趋势。本文以恩施鲕状赤铁矿为主要原料,其中铁品
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测试在环保行业内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对曝气设备充氧性能的评价就是通过该测试完成的.该测试主要包括两个阶段:测试阶段采集数据和测试完毕处理数据.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