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庆邦小说的三种创作模式及其得失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jiangliang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庆邦从1978年发表处女作,到现在已经37年有余。年过花甲的他依然终年笔耕不辍,屡创佳作。他长期驻扎在处于边疆的现实主义纯文学阵地,恪守着自己高“含心量”“贴着人物写”的创作原则。都说刘庆邦的小说题材只有两种,一种是平原农村,一种是地下矿井。他更愿意把煤矿小说说成生活深处的小说,不仅是地下深处,更是在表现人的心灵深处。人的精神维度是纵向的,刘庆邦正式采用打矿井的方式,在向人情、人性和人的心灵深处掘进。他写的不只是平原农村和井下煤矿,而是生活的表层和深处,是农民精神世界的表层和深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所有东西都在融进金钱体系,农耕文明渐趋衰微,处在农村的人,纷纷逃离,他们逃向煤矿、城市和远方。随着刘庆邦创作风格,创作题材和人物塑造的渐趋稳定,他的作品形成了三种主要的创作模式。这三种模式包括:情节模式上的“逃离模式”,人物设置上的正反对立,结构模式上的反“大团圆”结局。这三种模式支撑着刘庆邦的艺术世界,也包含着他独特的文化诉求。梳理刘庆邦小说中的创作模式,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刘庆邦独特的创作视野和积极的当下意义。本文主要论述刘庆邦小说中的创作模式及其文化功能。全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介绍刘庆邦创作的研究现状,同时对“创作模式”概念进行文本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本文对“创作模式”的定义。正文部分以刘庆邦小说的三种创作模式为框架,探讨这三种模式在刘庆邦创作中的文化功能。正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情节的“逃离模式”。结合刘庆邦的小说文本,分析了刘庆邦的逃离模式,逃离模式的表现,逃离模式中的反思,以及逃离模式的文化诉求。第二章,人物设置的正反对立模式。这一章详细分析了其作品人物设置模式:人物正反对立设置模式的表现;正反对立的人物设置模式的文化诉求。第三章,结尾的反“大团圆”模式。结尾的反“大团圆”是刘庆邦作品的一大结构特色,在这一章详细分析了结尾的反“大团圆”模式的表现及其文化诉求。第四章,刘庆邦创作模式的局限。他的小说创作当中存在着“雷同”现象,人物性格扁平化和过于强调“直接经验”和纪实性所造成的现实悲剧的挪用现象的创作局限。
其他文献
孔子的影响不仅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甚至渗透到世界各地。孔子是世界上公认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并名列第一。孔子和以孔
纳微米尺度的磁性材料由于有着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而在靶向药物载体,癌症治疗,生物传感器,磁共振成像等生物医学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其中二氧化硅磁性复合材料不但具
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在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同时,给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人口剧增、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热带雨
本论文在回顾中日两国国有林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两国当前国有林管理体制的具体情况,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理念方针、行政体系、经营机制、财税制度以及法律保障等
由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牵头起草的《禁止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定(征求意见稿)》第14条细化了反垄断法在规制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作用和调整对象。但对于如何认定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玄幻”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文化话题,在当时的文化海洋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浪潮。玄幻文学也凭借其混杂的文体风格、多元化的审美趣味等特点,成为当代
房间是一种封闭、隐秘、边缘性的私人生存空间,女性规避疏远公共空间而沉浮于历史舞台背后,二者兼具私密属性并会在一定层面暗合或发生必然关联,因此房间逐渐构成女性创作中
《河东记》是中晚唐时期薛渔思所创作的一部优秀的传奇小说集。学术界对薛渔思《河东记》的成就与地位的认识总体上由忽视转为重视,但对《河东记》的研究仍然不够全面深入,仍
本文以明代京师顺天府、河间府作家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明代京师顺天府、河间府的作家全面的考论,展现该地区明代时期的文学的整体风貌及其发展轨迹。长久以来,文学创作就
苏轼书法既有创新的一面,又有师古的一面。就师古的一面而言,他师法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人已为绝大多数书学者所认同,基本没有异议;但是,关于苏轼书法是否师法徐浩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