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罗德·阿克顿与中国现代诗人的交往及其影响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man1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以来,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当时的北京名家荟萃,很多西方学者来到这片土地。他们都热心于中国文化的采撷,活跃在中国现代文化尤其是现代文学界,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将西方的先进思想带到中国,成为东西交流的一座桥梁,哈罗德·阿克顿就是其中的一员。本文通过详细考察哈罗德·阿克顿的生平经历、交游情况、作品内容(特指《中国现代诗选》和《一个爱美者的回忆录》)、编著过程等,结合当时文坛的现实状况,系统分析阿克顿的文学实绩和与中国现代诗人的相互影响,并挖掘出其著作的史料价值,肯定不同视角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影响,力求对阿克顿做出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介绍与评述。全文简介如下:  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目标与难点和研究意义。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哈罗德·阿克顿的生平经历,探究其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及影响。主要分为四部分,即学生时代对“美”的探究、未到中国时对中国的感悟、来到中国后的交游与回到故乡后的生活。试图较为详尽地梳理出这位“爱美者”丰富多彩的一生。  第二章,主要研究阿克顿与陈世骧合译的《中国现代诗选》与中国现代诗人的相关情况。详细解读并说明诗选的具体结构和主要内容,概述所选诗人及作品,并从中西方不同角度分析了这第一个中国现代诗歌英译本的重要性。  第三章,详细分析阿克顿与他的自传《一个爱美者的回忆录》。对这本回忆录的具体内容进行一般性概述和介绍,而后着重分析此书中作者所描述的1932年—1939年在北京的生活,详细解读阿克顿与中国现代诗人、学者的交往情况,最后阐释这本书中所提及的丰富史料的重要意义。  结语,在对阿克顿及其主要著作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中西文化交流中这位西方学者所作出的主要贡献和不应被忽视的重要性。
其他文献
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在Si基板上镀制了横向梯度分布的Mo/Si周期多层膜。以X射线掠入射反射测量了横向梯度多层膜的膜系结构,在基板65mm长度范围内,多层膜周期从8.21nm线性减小到
平剧即京剧。国民党统治时期称北京为北平,故京剧当时亦称平剧。20世纪30至40年代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至抗战结束的十多年间,延安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中心”。为了激发广大下层
近年来,坚定地站在大众文化阵营中的中国当代电视苦情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电视荧幕上取得高收视率的不二法宝。同时,不难看到,在这种高收视率的蛊惑下编剧们简单的对苦情戏进
本文以《诗集》为切入点,探讨西班牙诗人、剧作家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卡的诗歌创作,从其创作的多重主题和艺术形式入手,分析其创作特点,并进一步讨论这些创作特点形成的原因,最
语文教学通过“重组教材,创设情境;注重批注,积累表达;打造小组,合作探究”等有效方式,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 Chinese teaching c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