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情是一种比较复杂且多维的心理现象,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直以来,研究者们对于共情的研究一直集中在把共情作为一个统一的维度来研究,很少有研究是把共情分为情绪共情与认知共情两个方面来研究的。再者,关于共情能力的性别差异研究,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所以本文引出了性别角色的概念。性别角色不同于性别,涉及的范围更广,既包括了生理因素的影响,又包括了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相比于性别,性别角色可能会更好解释个体共情能力的差异。因此,本文以性别角色为自变量,欲通过对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的主客观测量,全面探讨个体共情能力的性别角色效应。期望可以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共情领域的相关理论,也能更好地推动个体人际关系及社会和谐的发展。本文共包括三个研究。研究一采用的是戎幸、孙炳海等人改编的中文版人际反应指数(IRI)和刘电芝等人编制的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这两个量表,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主观测量下被试的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的性别角色效应。研究二采用实验的方法,通过让被试观看两种效价的视频片段来诱发被试的情绪共情,来考察被试情绪共情的性别角色效应。研究三同样采用实验的方法,通过音频式的失言识别任务,来研究不同性别角色的被试在认知共情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在自我报告下的问卷测量中,无论是在情绪共情还是认知共情,性别角色双性化和女性化的个体都显著高于男性化的个体,而双性化与女性化的个体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在基于视频任务的情绪共情中,性别角色女性化的个体的情绪共情要显著高于双性化的个体,而双性化的个体的情绪共情又显著高于男性化的个体。(3)在音频式失言识别任务的认知共情中,不存在性别角色差异。(4)综合对比三个研究结果,足以证明:相对于性别,性别角色才是影响共情能力差异的理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