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现代化大环境下,中国的经济、社会都在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历史机遇,正在全面改革、转变经济发展,并助推各行各业加速进入全球化的高速发展的轨道,而供销系统也经受了深层次变革,积极应对国际经济社会蓬勃发展新常态和中国农业与农村新趋势,更加密切与农民的利益联系,创新农村治理体制,进一步激活农村内生力量和经济发展活力,切实增强市场综合能力和为农社会化服务能力,努力形成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和适应农村现代化要求的社会组织与公共服务体制,,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让供销社真正成为党和政府服务“三农”的抓手,进一步发挥服务农民生产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的作用。经过梳理研究,供销社经过前个阶段的改革后,正处于机制体制改革的深水区,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探索出现行主要模式“双线运行”机制并取得明显成效,意义重大。鉴于此,本文采用DEA的Ma 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法,对阿克苏地区供销系统综合改革经营效率的总体变动情况进行了分析,又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甄别深化供销改革中经营效率影响因素。最后,得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是近年来,阿克苏地区供销系统探索实施“双线运营”后,经营能力持续增强,综合改革总体上有效率的,县市供销社的赢利能力明显提高,综合效率测算结果也显示供销社总体效益提高,主要是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这也验证了“双线运营”机制,强调企业与市场的连接,以确保企业在市场上获取收益,市场上赢利能力强的业务增强,而赢利能力弱的业务削减,但总体规模上却没有显著的增长,而盈利主体的运营效益则得以全面改善。但这些改革机制之间还是存在不断修补、完善的一个不断适应过程。二是从横向对比,在推进综合改革中“两级分化”较为严重,从利润主体的经营绩效分析,基层社的经营绩效也发生了分化,主要是因为各个县市供销社的经营环境不同,各县市供销社发展水平和条件相差较大,因此服务于“三农”侧重点有所不同,社会改革的步伐也不尽相同,自身发展经营条件,是导致基层供销社综合改革与经营效益分化的最主要因素。其中,地社、库车市、拜城县、温宿县、阿瓦提县和柯坪县的生产技术效益均值都大于1,这也表明了上述县市供销社对于产品营销方面的组织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均达到了较好成效,相比之下阿克苏市、沙雅县、新和县和乌什县供销社生产技术效率小于1,处于无效状态,说明这些县在经营管理方面投入不足,其中新和县供销社排名靠后,尤其需要引起重视。在新时期,农业现代化跨越式发展,基础薄弱的基层供销社正面临"求生存"的问题日益凸显,对当前深化综合改革还“水土不服”,而前期基础较好的基层社能快速换挡提速,改革后能轻装上阵,顺应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需要。三是从纵向对比,地、县、乡三级供销社改革经营效率呈“断崖式”递减趋势。自上而下改革中,改革成效最好的是地社,均值为1.072,改革效果最不理想的是乡镇供销社仅为0.508,说明改革在上层设计中落实的较为扎实,随着层级的降低改革的成效并不明显。主要是县乡基层社社有资产流失严重,有些地方政府平调、拆迁等行为,造成基层社业务萎缩。再加之,体制不健全,各县、乡供销社人事任命权限在当地组织部门,过多的行政化干预导致经营效率逐次递减。四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未能得以完全化解,政府财政上对供销社综合改造项目的扶持力度一直不大,无法形成一定规模效应,同时也由于供销社的传统经营能力萎缩、培育新业态发展滞后、管理粗放等原因使得其规模效率无效。全地区规模效率(sech)平均值0.825,只有地社超过1,规模效率有效,而柯坪县、乌什县和新和县供销社排名靠后,规模效率均低于0.7。尤其是新和县供销社,只有0.562,说明以上三个县市供销社短板在于规模不足。五是改革进入深水区,面对机制体制越发的僵化,必须突破政策的“瓶颈”,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实施“双线运营”的管理机制,引进专业经营团队,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形成以社有公司为基础的运营服务体系和以联合社为主的业务指导监管体制。总效率(TFP)2001-2010年的10年中呈递增趋势,而2011年至2020年总效率在1.06上下波动。从总效率看,前10年改革基础较好,实施效果明显,尤其是2010年积累了大量经营,改革的红利释放明显。说明综合改革整体是有效的,但限于大环境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不能立竿见影,必须循序渐进推进。六是供销社综合改革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企业及基层社、政府扶持、销售总额、所有者权益及购进总量对供销社经营效率影响是显著的,说明对经营效率影响较大。因此,要注重生产要素的投入,实现各要素的最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