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西北地区97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进行线粒体DNA全序列扩增测序,进而分析可能致聋的mtDNA突变位点。方法:采集中国西北五省、有家族史、无亲缘关系的97例中度至极重度非综合征型耳聋先证者的血样,并收集相关的临床及家系资料,另外收集376例听力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用传统酚氯仿法提取相关基因组DNA,并用24对有部分重叠的正反向引物进行线粒体DNA全序列PCR扩增,扩增后测序,对结果进行分析,查找所有的线粒体DNA突变位点,确定线粒体单体型,分析突变位点保守性、突变位点的突变频率、突变可能对基因二级结构的影响,从而查找致聋的线粒体候选基因。结果:1、在病例组,男女患者比例为0.9:1(46:51),平均检测年龄为22±0.10岁,平均发病年龄3±0.83岁,听力损失从中度到极重度不等,其中10例先证者具有氨基糖苷类用药史。对照组男女比例为0.9:1(181:195),平均采集年龄25±4.12岁。2、病例组筛查到706个线粒体突变位点,其中D-loop区180个,12S rRNA基因27个(1个新位点和26个已报道位点),16S rRNA基因29个(7个新位点和22个已报道位点),tRNA基因29个(3个新位点和26个已报道位点),蛋白编码区434个,包含122个错义突变(4个新位点和108个已报道位点)和312个同义突变(20个新位点和292个已报道位点),非编码区7个。3、在病例组中,单体型D,G,M7,M8,M10,M11,M12,A,B4,F,H,N和R的频率分别为24.74%,7.22%,5.15%,10.31%,1.03%,1.03%,1.03%,8.25%,5.15%,13.40%,7.22%,7.22%和8.25%,而在对照组中,它们的频率分别为21.54%,4.26%,6.91%,10.64%,1.33%,0.53%,0.00%,6.65%,18.62%,15.96%,0.80%,8.78%和2.39%。其中单体型B、H、T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频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本研究发现了五个与耳聋相关的线粒体候选基因。1、12S rRNA基因上新突变位点1473C>T,可能改变了12S rRNA的三级或四级结构,影响线粒体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影响线粒体的功能。2、tRNA基因上新突变位点614 A>C位于tRNAPhe反密码子环上(A37),突变可能影响密码子识别的精确性,从而影响tRNA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新突变位点8339A>G位于tRNALys的T臂上(A50),突变破坏了原有的A-U配对,tRNA结构和功能稳定性受到影响。3、5656A>G位于轻链t RNAAla和轻链tRNAAsn之间,突变可影响tRNAAla和tRNAAsn前体的处理,易导致临床表型异常。4、线粒体ND1 3866T>C使NADH脱氢酶亚单位1上的极性疏水性异亮氨酸向苏氨酸过渡,影响NADH脱氢酶活性和破坏线粒体的正常功能,进而造成内耳的毛细胞损伤。5、单体型H、T在病组和对照组之间的频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考虑与耳聋的发病具有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