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丝绸之路”作为连接亚欧大陆的桥梁,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丝绸之路”东段,有一个贯穿我国中西部的戏曲剧种——“曲子戏”。“曲子戏”在陕西省被称为眉户戏。眉户戏俗称“迷胡”、“曲子戏”、“迷糊”、“板凳曲子”、“自乐会”、“念曲子”、“地摊子”等。在甘肃省,“曲子戏”又被称为“弦子腔”、“小曲子”、“地摊子”、“刨土坑”等。流行于全省,因各地方言不同,曲子戏在各地演出中,名称也都各冠以本地地名,如华亭曲子戏、敦煌曲子戏、平凉曲子戏、民勤曲子戏、武都小曲、通渭小曲等。在新疆,“曲子戏”被称为新疆曲子剧俗称“曲子戏”、“小曲子”,是新疆唯一的汉语言地方剧种。无论其名称如何变化,其音乐本体大致相同,各地风俗、语言的差异,使得三地曲子戏各具特色。全文除绪论、结论外,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丝绸之路”与“屯垦之路”以及二者对音乐发展的意义;第二章讲述“丝路曲子戏”的基本概况,主要从陕西西安、甘肃敦煌、新疆昌吉三地作为主要的调查对象;第三章通过总结上述三地曲子戏的艺术特点,比较陕西眉户戏、甘肃曲子戏、新疆曲子剧的异同,回归主题“丝绸之路”上的曲子戏的流变部分;第四章主要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分析如何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各地曲子戏,以及针对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2006年)通过田野调查了解三地曲子戏是如何传承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