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异同源多倍体水稻细胞学研究及其杂交后代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zxjz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先军(1999)和刑少辰(2000)研究表明,来自双胚苗9003、9004基础群体的同源三倍体和同源四倍体作母本与二倍体杂交后,杂交F_1代出现一定比率的二倍体,部分二倍体的F_2代群体稳定一致,不分离。这种早世代稳定的现象,意义重大。本研究以来源于双胚苗基础群体SAR-2同源三倍体株系146-B、148-B、149-B为材料,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同源三倍体146-B、148-B、149-B的减数分裂行为和成熟胚囊的观察;(2)3N×2N的传粉受精过程及胚胎败育分析;(3)3N×2N
其他文献
本研究利用酶联免疫技术(ELISA)和外源激素处理,对特长角人工合成油菜“H218”、普通短角油菜“MSP334”等6个甘蓝型油菜材料进行了内源激素与角果长度关系的研究,对长角果形成的生理机制及内源激素的可能影响进行了分析,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对各材料在谢花后1-20天的角果长度发育速度及差异性比较,显示10-20大的角果发育速度差异是造成材料间角果长度差异的主要因素。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选用来自不同年代、不同产地的生育期相近的中熟籼型水稻品种24个为供试材料,测定其产量构成因素、物质生产与分配、根系形态性状以及根系活性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品种的单穗重进行聚类,对不同穗型品种有关性状进行综合分析,旨在明确大穗型中籼稻品种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以期为高产中籼稻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 (1) 2002、2003年2
以代表性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稻米品质在穗上分布的特点及结实期籽粒中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变化与蒸煮品质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 1.稻米品质在穗上不同粒位间有较大差异,其在穗上的分布因品种和施肥水平不同而异。在正常施氮量情况下,粒重的高低与开花的早迟有密切关系,一般早开花的粒重高,迟开花的粒重低。但是,粒重的高低并非严格按照开花顺序,迟开花籽粒的粒重也有超过早开花籽粒的粒重。在多数情况下,精米率
本试验分为高羊茅再生体系的建立和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两部分试验。再生体系的建立以“猎狗5号”、“上农矮生高羊茅” 和“98-19” 3份高羊茅品种为供试材料,成熟
试验于2001-2002年在东北农业大学小麦研究室盆栽场进行。以不同HMW-GS组成且品质类型不同的春小麦品种或品系为材料,研究淀粉及组分积累规律及其与品质的关系,同时探讨不同形态氮肥和不同氮、磷配比对品质的调节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籽粒淀粉总量变化动态规律基本一致,均随籽粒灌浆进程不断增加。在开花后5~10天,籽粒总淀粉积累缓慢,之后随灌浆强度增强,籽粒增大,淀粉积累速率加快,至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