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以燃料为冷源对来流空气进行冷却的预冷组合发动机为高超声速飞行提供了新的推进思路。在可以投入实际应用之前,这类发动机依然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预冷发动机众多的循环方案虽然为高速推进提供了更多的选项,然而,当前对预冷家族缺乏系统性地研究,而对不同循环方案碎片化的分析使得对整个发动机家族难免产生不一致,甚至矛盾的认识。其次,作为预冷空气的热沉来源,燃料所能提供的冷源极其有限,因此为实现冷源的高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燃料为冷源对来流空气进行冷却的预冷组合发动机为高超声速飞行提供了新的推进思路。在可以投入实际应用之前,这类发动机依然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预冷发动机众多的循环方案虽然为高速推进提供了更多的选项,然而,当前对预冷家族缺乏系统性地研究,而对不同循环方案碎片化的分析使得对整个发动机家族难免产生不一致,甚至矛盾的认识。其次,作为预冷空气的热沉来源,燃料所能提供的冷源极其有限,因此为实现冷源的高效利用,这不仅需要对相关换热过程进行优化,更需要从最基础的热力循环优化设计入手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冷源的利用效率;最后,作为一类工作原理独特的新型循环,预冷发动机能否充分发挥其性能潜力,这不仅取决于发动机的设计,同时还取决于对发动机的运行控制,特别对于间接预冷发动机这样的复杂循环。针对这些问题,本课题开展了如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考虑到预冷组合发动机热力循环构建灵活,可选方案众多,构建不同发动机的统一分析模型,这对于从整体视角分析此类发动机性能变化所依赖的共性因素和规律至关重要。为此,开展了换热器预冷的组合发动机热力循环总体建模及分析,对直接预冷及间接预冷发动机不同循环方案进行了归纳,在预冷压缩系统这一描述不同预冷发动机核心工作原理的共性框架基础上建立了预冷循环总体模型,以此开展预冷循环发动机性能提升、燃料物性影响、预冷压缩系统性能评价指标等研究,为后续深入开展循环性能研究奠定了模型及理论基础。其次,基于所发展的预冷发动机总体分析模型,开展换热器预冷的组合发动机性能研究。结合所定义的预冷压缩系统有效度参数,在部件法框架下构建发动机及预冷压缩系统性能分析数值模型,讨论从运行参数、燃料物性和预冷压缩系统方案方面提升预冷压缩系统理论压比及有效度的方法,特别对利用可热解燃料的化学吸热效应提升理论压比的效果开展了评估。从预冷循环性能极限的角度分析进气道+预冷压缩双压缩系统压比的权衡分配问题,最后对常见典型候选燃料的预冷发动机及飞行任务层面的性能进行研究,进一步揭示了预冷循环的性能特点。再次,为保证有限冷源的高效利用并降低预冷燃料消耗量,开展多分支间接预冷压缩系统最优构型研究。首先对单分支间接预冷压缩方案性能优劣开展了评估,基于理论优化分析构建多分支中介循环梯级再生-压缩系统最优构型设计方法,并从中介工质冷却能力最佳利用角度开展多分段串级预冷系统最优空气冷却方案研究,通过数值优化或与文献设计方法对比验证所给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在预冷压缩系统及发动机两个层面对比分析单分支及多分支方案的性能,阐明多分支方案在系统总热容流率失配时的性能优势,并评估采用燃料再冷却方案进一步提升多分支预冷压缩系统性能的潜力。最后,为保证发动机非设计点的安全高效运行,以单分支间接预冷发动机为对象开展了发动机变工况特性及调节规律研究。构建了发动机变工况分析模型,基于循环性能与换热器设计的耦合优化方法给出部件的设计点参数,确定了发动机控制量并分析控制量对核心发动机状态调节的作用机制;开展了发动机变工况控制特性研究,分析发动机性能随关键状态变量的关系,据此确定了发动机被控参数及最大状态控制规律,基于同类型发动机进气道特性及运行轨迹,最后在相对真实的运行条件下对所给控制规律的正确性进行了进一步验证。
其他文献
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作为对地观测的主要手段之一,以其对地物几何、纹理、结构等信息的精细描述能力,在土地利用管理与监测、智慧城市的建设等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的启动更是将针对高分辨率遥感图像的处理技术及应用研究推向了一个高潮。空间分辨率提高、地物描述更加复杂,令仅基于像素层面和面向对象的分析已无法满足各类应用需求,因此,挖掘地物的语义信息、构造地物之间语义关系的表达与推理
近年来,在可持续观念的引导下,建设“脱离汽车依赖型社会”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地铁作为实现绿色出行的有力保障而得到繁荣建设。地铁站域空间作为新型的复合型城市空间,是连接地铁与城市的重要纽带。同时,健康意识的提升和相关政策法规的重视,都彰显了我国地铁站域空间巨大的发展潜力。由于冬季室外活动受限等因素,寒地城市对地铁站域空间发展的需求更为强烈,且具有其特殊性。然而,目前我国寒地地铁站域空间设计尚
结构连续性倒塌的发生是因为结构的某些构件在地震、火灾、爆炸以及交通工具的撞击等偶然荷载作用下破坏后失去承载力,进而导致了与初始破坏不成比例的大范围坍塌。结构连续倒塌的发生会引起严重的后果,但是通常引起连续倒塌的意外事件发生概率极低,过去常常被人们所忽视。随着一系列的连续倒塌事故发生,社会对防止连续倒塌发生越来越重视。钢结构建筑由于强度高、自重轻、低碳环保可重复利用的优点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和推广,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是当今研究的热点,但其在高温工作时会产生很多问题,如电极材料选择受限、寿命短等,限制其应用,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中低温条件下具有优异电学性能的电解质材料。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A2Zr2O7型稀土锆酸盐材料为基础,采用固溶和复合两种手段,设计和构建稀土锆酸盐固溶体及其复合固体电解质材料,进一步提升其电导率。基于A2Zr2O7型稀土锆酸盐有序无序转变与r(A3+)/r(Zr4+)临界值
国内外很多地区地下水存在锰浓度超标的问题,生物滤池除锰是地下水净化中的一项重要工艺。生物滤池生物膜微生物组在除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进水水质、运行参数以及滤料特征等因素会影响生物膜形成及锰去除效能。该工艺在实际运行中已经比较成熟,但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待优化,例如生物滤池启动初期,生物膜形成所需时间较长;生物滤池稳定运行阶段可能出现进水浓度波动,会影响生物滤池的稳定性。因此探究寡营养环境中生物滤池生物
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健康、畜牧养殖和食品加工等方面,成为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合物种类之一。近年来,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等环境水相中检测到的药物污染物种类及浓度水平越来越高。这些物质不仅对水体环境和水生生物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因此对药物产生的潜在毒性和环境影响研究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热点。本研究围绕中国七大河流中优先控制药物筛选、基于USEtox的环境水体中药物潜在毒性研究
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除了拥有卫星通信覆盖范围大、对通信距离不敏感等优势以外,有更高的吞吐量和更低的通信成本,这弥补了以往卫星通信系统的不足。近些年来高通量卫星通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应用领域大幅扩展,并面临更大的应用需求。与以往卫星通信相同,高通量卫星以单播和广播为主要的物理层传输方式,无法高效的处理一些具有多播特性的业务。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系统容量以及用户容纳数量,尽可能采用高效的物理层传输技术。
混凝土废弃材料的再生利用是我国2020年后履行巴黎协定四个承诺的重要举措之一,超期水泥作为一种水化碳化后部分失效的建筑材料,常被视为废弃物而缺乏合理利用。鉴于其高能耗、高碳排放的生产成本和剩余水化活性价值,本文将对超期水泥的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借鉴超高性能水泥材料设计思路,本文提出了合理的再生利用方案,通过测试新拌浆体和硬化浆体的微观孔隙结构及宏观性能,构建了理论模型以评价超期水泥的再生利用效果。研
石墨烯是一种新兴的固体润滑材料,有望满足以微/纳机电系统为代表的精密微动部件对润滑材料的超薄、低摩擦、高导热性、导电性以及环境友好性等特殊需求。目前,关于石墨烯润滑性能的研究还未能充分解释石墨烯的高强度和低耐磨性之间的巨大差异。同时,研究重点多集中在石墨烯本身,在原子尺度探究石墨烯涂层对基底磨损的抑制机理对深入理解石墨烯涂层的润滑特性和评估构件的使役状态亦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基底和石墨烯的界面结合强
引气剂(AEA)通过向混凝土中引入细小的、均匀分布的气泡,可以早期改善拌合物的工作性、后期提高混凝土抗冻性等诸多性能,被作为常用外加剂广泛应用于混凝土中。通常认为引气剂致使表面张力的降低是引气行为的基础,然而仅仅通过表面张力分析引气机理、评价引气能力结果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引气拌合物的固-液-气三相结构影响因素多且复杂,具体的引气过程与机理一直未得到很好的揭示。因此,研究气泡在水泥浆体中形成和发展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