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土司的军事力量,广西土兵的兴衰存亡与土司制度相始终,存在时间达千年之久。这支以壮族等少数民族人民为主体的武装队伍,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曾被大量派去戍守边疆和保卫国土。建国以来,学术界对广西土司制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比之下,学人对土兵的研究相当薄弱。本文运用历史文献,从土兵戍边与国防建设入手,评价土兵在特定文化背景中的地位,窥视壮族在中华民族发展中的贡献,以期深化土司制度和国防建设研究。广西土兵的起源与发展脉络,是本文首先理清的问题。通过文献考证,笔者认为,峒丁是广西土兵发展的起始,俍兵作为土兵繁荣时期的代表,至清朝大规模改土归流后没落。从土兵演进历史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尽管不同历史时期土兵的称谓各异,但内涵相同,而且在身体素质、组织结构、战术训练和军纪方面都有着历史的一贯性和延续性。土兵有适宜驻守南部边疆的条件,这是其戍守边关的内因;官军的不堪重任,构成土兵守关的外因。依照中法战争后确立的中越边界广西段的防守路线,本文将土兵驻守边关的地域以镇南关为中心划分为三路,并从官兵与土兵的数量对比中归纳土兵守边的形式,由官、土兵合守和各自独守的比较中总结守边的战略特点。中央政府以土兵守边弥补了官军的不足,又节省了开支,在抵御外来入侵、维护边疆安宁的同时达到了优化边疆防务的目的。此外,土兵是维护边疆社会秩序极为重要的力量。作为土官与中央政府关系的协调者和土司统治区社会治安强有力的维护者,土兵在边疆社会秩序的维护中扮演了对内安抚民众,对外捍卫祖国领土的角色。其中,作为土司军事制度的坚强后盾,土兵力量的强弱成为土官之间相互制衡的关键。受征调土兵在担任轮戍驻防和人民抗争的镇压工具时,其负面影响突出;但不能否认其击退越南侵扰、东南边疆抗倭和抗击法国入侵者的史实,其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精神更值得后世传扬。土兵是广西边疆开发建设的生力军,是壮族地区屯田的主体。他们寓兵于农,在开垦农田的同时担当警戒之责。军事上,土兵作为兵役制实行的主体,被派驻戍守边疆关卡要隘,不仅增加了边防军兵员,而且参与军队兵种建设,优化了边防军编制,有利于中央军、地方军、边防军三位一体边防武装格局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