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两个方面研究汉代人性论:一是对汉代主要思想家和著作的人性论进行述论,二是对汉代人性论的发展脉络、时代特色、历史地位以及现实影响进行解析。绪论主要通过对现代人性概念的辨析,指出其成就与不足,提出本文的人性论主要探讨三个方面的内容:人性的来源和依据、人性的善恶及人性的改善。上篇包括五章内容。第一章西汉初年的人性论主要分析贾谊、韩婴和《淮南子》的人性论,认为西汉初年的人性论既继承先秦人性论的观点:韩婴对孟子性善说的继承和发展,《淮南子》对先秦道家人性论的继承和发展,又开启汉代人性论的新领域:韩婴对性情关系的认识、《淮南子》以性情为基础探讨礼的起源、贾谊和《淮南子》对社会风俗与人性关系的认识。西汉初年的人性论是对先秦人性论的继承和发展,为汉代人性论的发展演变打下基础。第二章到第四章探讨西汉中期到东汉前期的人性论,这是汉代人性论确立其特色、进一步发展和分化的时期。第二章西汉中期人性论的发展主要探讨董仲舒的人性论,认为他完成从先秦到汉代儒家人性论的转折,在汉代和中国人性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盐铁论》中贤良文学则对董仲舒的人性论作了补充。第三章西汉后期人性论的演变,首先分析以刘向和扬雄为代表的汉代儒家人性论的分化,指出刘向的性情相应所和扬雄的善恶混说与官方人性论的差异与对立。其次分析《老子指归》的人性论,揭示其突出气的作用以探讨人性的来源及对人性自然平等观念的否定。第四章东汉前期人性论的继续发展与分化主要研究《白虎通》与王充的人性论,认为《白虎通》继承董仲舒的人性论,同时在性情关系及人性的依据方面发展了汉代官方人性论;王充在以气探讨人性的来源、以气的多少决定人性的善恶等方面却与儒家人性论不同,体现汉代儒家人性论的进一步分化。第五章东汉后期人性论的转变包括两节内容,第一节东汉后期儒家人性论的动向分析王符、赵岐、郑玄、荀悦的人性论,认为这时期的儒家人性论既继承此前儒家人性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又提出才性问题、性情相应等新的见解,透露出汉代儒家人性论的转向;第二节分析《老子河上公注》、《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的人性论,揭示道家人性论与早期道教人性论从人性的自然平等到不平等的演变。下篇包括四章内容。第六章汉代人性论的发展脉络在上篇的基础上,对汉代人性论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认为西汉初年是对先秦人性论的继承及开拓时期,西汉中期到东汉前期是汉代人性论的发展分化时期,东汉后期是汉代人性论的转变时期。在这三个时期又可以从两条线索来把握汉代人性论的发展演变轨迹,一是汉代儒家人性论的继承、发展、分化和转变,其中在第二个时期里还存在官方与非官方人性论的相互影响;二是汉代道教道教人性论的发展演变。三个阶段、两条线索是本文把握汉代人性论的基本思路。第七章汉代人性论的时代特色在上篇和第六章论述的基础上,总结与分析汉代人性论的特色,认为汉代人性论主要呈现四个方面的特色:人性来源的宇宙论探讨、性善情恶的价值判断、人性论与政权性格之间的互动、性三品说的流行。本章同时对汉代人性论的这些特色进行辨析。第八章汉代人性论的历史地位,首先对先秦人性论的基本观念进行归纳和总结,然后通过对比汉代人性论与对先秦都涉及但作出不同回答的问题——本性的同异、性善的前景、礼义的起源和性情的关系——揭示汉代汉代人性论与先秦人性论的相通和演变之处。其次简要概括汉代之后人性论的发展状况,从三个方面——人性来源的宇宙论探讨、性三品说的传播与修正、性情观的传承——分析汉代人性论对后世人性论的影响,最后认为汉代人性论在中国人性论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用承前、发展与开拓、启后来界定汉代人性论的历史地位是可以的。第九章汉代人性论的现实影响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汉代礼的功能逐渐从稳定社会秩序到节制个人性情转换,礼成为性情的对立面,造成东汉后期士人偱礼抑情和任情废礼的分化;汉代思想家认为德教与刑罚是改善人性的两种途径,是治理国家的两种手段,并从各个角度论证和确立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而汉代帝王如何运用这两者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治乱;社会风俗不仅影响到人性的善恶,也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为此汉代帝王采取各种措施来移风易俗,以实现国家的治理,社会风俗趋向政治化。这三个侧面体现出汉代人性论对当时社会的复杂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