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苗基质拌菌对烟草生长及青枯病的防控效果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烟草青枯病是烟草上的一大毁灭性土传病害,具有危害广和难防难治的特点,探索绿色有效可持续的生物防治技术是烟草青枯病防治的研究热点。研究表明在植物苗期用生防菌构建根际生物屏障能显著降低植物病害的发生,但是生防菌在农业生产中仍然存在缺失优良菌株、单一生防菌适应环境能力差、防治效果不稳定以及最佳施用方法等问题。因此,寻找对烟草青枯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优良菌株或菌株组合及其最佳施用方法对控制青枯病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评价育苗基质拌菌的最佳初始接菌量和4种根际促生菌对青枯菌的抑菌效果,筛选出育苗基质拌菌的最佳初始接菌量为10~7 cfu/g和有显著抑菌作用的菌株;然后在温室和大田条件下,采用育苗基质拌菌方法,评估4种生防菌对烟草生长及其青枯病的防治效果,明确了促进烟草生长及青枯病防治效果最佳的单一生防菌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评估了育苗基质拌生防菌组合对烟草生长及青枯病的防治效果,筛选出促进烟草生长及对青枯病防治效果最佳的生防菌组合,并最终形成育苗基质拌菌防控烟草青枯病的技术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育苗基质拌菌的最佳初始接菌量为10~7 cfu/g以枯草芽孢杆菌(04179)和多粘类芽孢杆菌(03434)为供试菌株,采用育苗基质拌菌处理的方法,在温室内通过盆栽试验评价育苗基质拌生防菌不同初始接菌量对烟苗生长和青枯病控制效果的影响,育苗基质拌生防菌不同初始接菌量对烟苗青枯病的控制效果无显著影响,育苗基质拌生防菌初始接菌量为10~7cfu/g时能显著促进烟苗生长。综上:育苗基质拌菌的最佳初始接菌量为10~7 cfu/g。2明确了4种根际促生菌对烟草青枯病的抑菌效果通过平板对峙试验发现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实验室前期保存)和多粘类芽孢杆菌能明显抑制青枯菌的菌落增殖和数量增长,荧光假单胞菌(10040)对青枯菌的菌落增殖和数量增长效果不明显。3采用育苗基质拌菌处理的方法,明确了4种根际促生菌和2种生防菌组合对烟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在温室条件下,采用育苗基质拌菌方法,评价4种根际促生菌和2种生防菌组合(生防菌组合初始接菌量为10~7 cfu/g,比例为1:1)对烟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育苗基质拌枯草芽孢杆菌对烟苗促生效果最佳,生防菌枯草芽孢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组合(Pp+Bs)次之。4评价了单一菌剂和组合菌剂对室内苗期和大田期烟草青枯病的控制效果在温室和大田条件下,采用育苗基质拌菌的方法,测定了单一菌剂和组合菌剂对青枯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组合菌剂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治显著优于单一菌剂。温室条件下,单一菌剂以枯草芽孢杆菌防病效果最佳,组合菌剂以生防菌枯草芽孢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组合(Bs+Pp)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治效果最佳,最终防治效果为31.94%;大田条件下,单一菌剂以多粘类芽孢杆菌效果最佳,枯草芽孢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组合(Bs+Pp)菌剂对烟草青枯病的最终防治效果为51.40%。5集成了育苗基质拌菌技术,田间示范应用效果明显采用育苗基质拌菌技术及加强田间管理等组合措施系统评估了育苗基质拌组合微生物菌剂对烟草生长和青枯病控制作用,结果显示,育苗基质拌菌技术能够促进烟草早生快发,降低烟草青枯病的发生,在发病高峰期较非示范区获得41.33%的相对防治效果,示范区较非示范区减少经济损失可达6424.95元/ha,取得了良好的应用和示范效果。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当前的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诉求,电能在人们生活与娱乐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电力公司在对电网进行维护与检修时,发
应用淀粉凝胶电泳对山西省太原黄陵村、临猗县赵村及永济县伍姓湖3个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种群的4个等位酶位点(MDH-1、MDH-2、LDH、ME)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个种群的中
为了解虎纹蛙促性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机理,用离体静态培育系统和放射免疫测定法,研究了多巴胺(DA)、雌二醇(E2)和睾酮(T)对雌性虎纹蛙离体脑垂体薄片促黄体激素(LH)和促卵泡激素(FSH)分泌活动的影响。
每一档现象级的文化类节目都带来了一次民族文化的认真倾听和文化集体记忆的唤醒,复盘中国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历程,以文化教育为宗旨,以传播知识为目标是文化类节目发展需要遵循的第一要义。文化类节目的创新路径也应当以坚守文化阵地、提高民族文化本身的影响力为要义。在基于节目的文化主导性提升的目标上,本文首先强调了文化类节目的文化社教、文化传承的使命责任,梳理了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历程,解读了文化类节目现阶段的发展瓶
记述采自云南省花蝇科2新种,即:①分布于云南省禄劝的黑腹地种蝇Delia nigriabdominis sp.nov.,②分布于云南泸水片马的匙叶蕨蝇Chirosia fortipispatula sp.nov.。前者雄性尾器
对青海省玛多县境内的普通大鵟(Buteo hemilasius)的14个胃容物和118个食茧中的猎物逐个分析鉴定,共分为3种类型:①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②青海田鼠(Lasiopodomys f
介绍了纤毛虫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特异性.其中包括核器二型性、大核发育、大核基因的结构特点、密码子不通用性、细胞周期差异性和组蛋白特异性.追踪报道了纤毛虫小核体功能研
以稀释液TTE(382 mOsm/kg)为对照,研究了5种渗透压(688、389、329、166、43 mOsm/kg)的TEST稀释液(TEST、mTEST1、mTEST2、mTEST3、mTEST4)在冷冻过程中对猕猴精子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