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丽丝·沃克(1944-)是美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性作家。艾丽丝·沃克获得普利策文学奖以来,国内有不少学者开始密切关注她的作品。目前,大部分研究着眼于她的代表作《紫色》,但对其1998年出版的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的系统研究稍显不足。由于沃克女性作家的身份以及作品中的女性主义倾向,多数论者对该作品的研究集中在它的暴力、同性恋、父权制及妇女主义问题上,而对于小说中人物的创伤研究较少涉及。本论文从小说中五个人物的创伤经历着手,结合创伤理论和歧视知觉、心理弹性等心理学概念阐释了创伤事件对人物的影响,包括他们的创伤后应激反应症状及创伤事件后人物发生的人格障碍,探讨了父亲角色及父女关系对于女孩创伤经历的重要性,分析了人物的创伤恢复过程及结果。通过人物创伤分析,作者发现,沃克通过简单的五个人物,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首先,通过麦格德林娜、苏珊娜、波琳和艾琳与父亲关系的分析发现,沃克揭示了父亲角色及父女关系对于女孩成长过程中情感创伤经历的重要性。其次,通过描写波琳、苏珊娜及艾琳的创伤愈合过程,发现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的窘迫地位以及沃克对于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建立一种团结、互助关系的呼吁。相比较之前的对于《父亲的微笑之光》的人物创伤研究,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理论层面上,本论文不局限于创伤理论,还结合一些心理学概念分析某些人物的创伤经历,如歧视知觉、心理弹性、共情缺陷。第二,在人物创伤分析层面上,首先,本论文探讨了父亲角色和父女关系对于女孩成长过程创伤体验的重要作用。其次,通过对小说人物的创伤经历及症状分析,作者发现部分人物,比如:麦格德林娜、罗宾逊以及波琳不只具有部分“创伤后应激反应”症状,他们还具有部分典型的“边缘型人格障碍”病人的特征,同时,在这三个人物身上还存在“创伤后应激反应”与“人格障碍”共病症状,本论文也对这些共病症状进行了阐释。再次,本论文增加了对人物艾琳的创伤研究,通过对于艾琳的行为分析发现,与小说中其他三个女主人公相比,艾琳在面对创伤时通过较好的心理弹性适应创伤并勇敢地做出反抗。本论文借助创伤理论和一些心理学概念分析了《父亲的微笑之光》中人物创伤经历、创伤后症状及创伤治愈过程,为以后研究沃克的作品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研究其他文学的作品中的人物创伤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