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肉食性伏击取食鱼类乌鳢(Channaargus)为对象,研究摄食频率、体重对其特殊动力作用(specificdynamic action, SDA)的影响,共开展了两个系列实验。实验一:在25℃下,研究了2天1次、1天1次、1天2次和1天4次等4个摄食频率对乌鳢SDA耗氧及排氨的影响;实验二:在25℃下,研究了2.37g、6.37g、8.83g和13.06g等4个体重组乌鳢的SDA耗氧、排氨及消化酶活性。本研究所得的结果如下:1、在不同摄食频率下,乌鳢摄食后耗氧率均出现明显的峰值,且出现的峰数与投喂次数相同,达到峰值后均逐渐恢复至摄食前水平。随摄食频率从2天1次增加到1天4次,各组的SDA总耗能(ESDA)和SDA系数(CSDA)均没有明显变化。SDA持续时间随摄食频率的增加而增加。随单次摄食率的增加,SDA峰值(Rpeak),SDA和SDA持续时间增加,但CSDA呈降低趋势。实验鱼在摄食后的排氨率与耗氧率的变化趋势相似,也表现为摄食后先迅速上升,然后逐渐降低的趋势。SDA排氨持续时间随摄食频率的增加而增加。静止代谢氨熵(AQ)和静止代谢蛋白供能比都随摄食频率增加而增加,但SDA氨熵和SDA蛋白供能比在组间差异不显著。实验鱼的SDA蛋白供能比的范围为42-54%,明显高于静止代谢的蛋白供能比(32-38%)。2、各体重组的实验鱼摄食后耗氧率均出现明显的峰值,达到峰值后均逐渐恢复至摄食前水平。随体重增加,乌鳢的个体静止代谢率(RMR)、Kpeak和ESDA呈增加的趋势,CSDA呈降低的趋势。摄食后排氨率与耗氧率变化的趋势相似。SDA排氨氮持续时间、SDA排氨总量及SDA蛋白供能随体重增加呈增加趋势。随体重由2.92g增加至13.50g,胃蛋白酶活性分别为0.21、0.22、0.35和0.36U/g,呈增加趋势。肠淀粉酶活性分别为1.10、2.11、2.56和2.61 U/g,也呈增加趋势。肠胰蛋白酶活性分别为2.19、2.91、3.88和4.88U/g,组间差异不显著。肠脂肪酶活性分别为0.28、0.39、0.53和0.58U/g,随体重增加而增加。讨论认为:1、随着摄食频率增加,ESDA和CSDA均没有明显变化,提示少次多捕和多次少捕策略对乌鳢的食物能量利用率没有影响,推测该种鱼在捕食过程中可能不需要对食物的大小做出选择。当摄食频率较高(多次少捕)时,乌鳢单次Rpeak降低,留有充足的功率范围用于其它活动;当摄食频率较低(少次多捕)时,乌鳢的CSDA较低,对食物的能量利用率较高。因此,该种鱼在不同摄食频率下,可能存在代谢范围和能量利用率之间的权衡。2、当摄食频率较高时,乌鳢的单次摄食量少,消化时间短,释放氨氮快,易出现氨氮波动;当摄食频率较低时,乌鳢单次摄食量多,消化时间长,再次摄食前并未完全消化,故氨氮值居高不下,波动不明显。本研究中随摄食频率的增加,SDA排氨未出现叠加效应,这可能是在摄食后血液中的氨浓度上升,但是排氨存在上限,故当再次摄食后排氨不再继续增加。本研究中乌鳢的SDA蛋白供能比明显高于静止代谢的蛋白供能比,表明摄食前后的能量来源发生了改变。提示在摄食前鱼体可能倾向利用脂肪和糖类;而摄食后,蛋白质被优先利用。3、随着乌鳢体重的增加,Rpeak降低,CSDA减小,提示乌鳢对食物的能量利用率随体重逐渐增高,有利于生长等生命活动。体重较小的乌鳢分配较多的蛋白质用于转氨基,供生长发育需要;而体重较大的,用于代谢供能的蛋白质比例较高。乌鳢的消化酶活性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加,表明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鱼体的消化酶活性不同,这可能是随体重的增加,消化器官增重,消化系统逐步完善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