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仿生学的发展,人们对仿生悬臂摆荡运动等非线性欠驱动非完整约束系统控制的研究越来越多。猿猴等灵长类动物之所以能够在树枝间灵活地摆荡,得益于其通过长期进化而来的本能来控制自身的摆荡姿态,达到动能与势能之间灵活地转换。借鉴于猿猴的仿生摆荡控制原理,为了探索非线性欠驱动系统的控制的新领域,以及实现欠驱动机器人代替人类在高空桁架,外太空环境等非连续介质下连续移动的目的,本文研究了仿猿双臂手机器人在桁架杆下实现完全自主的大阻尼欠驱动连续移动抓杆的控制策略与方法。基于对灵长类生物摆荡运动机理的认识,本文首先介绍了本实验室所提出的在仿猿双臂手机器人大阻尼欠驱动抓杆策略。本文将连续移动抓杆从静止励振到下放停机细化为自启动励振阶段,调整构型大阻尼抓杆阶段,自运动调整松杆阶段,周期性摆荡连续移动阶段和下放停止阶段。对于欠驱动大阻尼阶段的机器人进行了运动学正逆解分析。对于欠驱动四杆机器人建立了动力学模型。结合机器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本文对各个阶段的机器人进行控制模型的建立与控制策略的分析。针对目前仿猿摆荡机器人抓杆缺乏可靠性评估的现象,基于李雅普诺夫定理分析了机器人大阻尼的退转速度对于抓杆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速度相关和力矩相关的退转稳定性条件。针对三杆抓杆的可抓握范围不足的缺陷,本文提出了四杆协调反馈抓杆控制策略。为了解决实际机器人退转反馈延迟问题,提出了退转预估补偿策略。利用最优控制理论,对摆荡阶段的机器人进行了关节速度最小同时摆荡后重心最高的主驱动关节前馈轨迹的求解。根据几何关系,分析了自运动调整阶段,松杆阶段的需要满足的运动学约束条件。为了保证机器人各个阶段控制切换的稳定性,设计了各阶段间控制器切换条件,整合成一个总的能实现仿猿双臂手机器人完全自动化的连续移动控制器。建立ADAMS-Simulink联合仿真控制系统。对虚拟实验环境下的仿猿双臂手机器人分别进行了杆水平间距0.4m和0.6m的抓杆连续移动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实现各个运动阶段间柔顺切换;四杆协调抓杆显著提高了大阻尼欠驱动反馈抓杆的可抓握范围,实现了机器人一次摆荡抓握目标杆的能力。仿真验证了所设计的控制器的有效性,以及所提出稳定性理论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