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与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当前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已经不再是静态的资源开发和产品设计,而日渐成为满足游客需求并促使其重游的竞争。在争夺游客市场的巨大挑战下,理解和预测游客出游动机需求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出游行为之间的影响机制、已经成为国内旅游目的地获得游客青睐抢占市场份额的必然路径。对于目前仍处于竞争劣势的国内大部分旅游目的地而言,必须打破封闭条件下的开发设计,依托游客动机需求的演变规律使之与产品和服务相匹配,以实现游客忠诚度的突破。在这样的情境下,全面系统地了解国内游客的动机需求和出游行为特征,将成为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立足点。 掌握游客需求和行为特征的关键,在于处理出游动机因素与行为意愿之间的动态匹配关系。学术界对于动机因素与行为意愿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动机需求与实际出游行为之间是否具有必然的联系,即在受各方面因素的驱动下,游客出游过程中选择的旅游目的地是否会与这些驱动因素完全对应。在不同的动机理论框架指导下,不少学者得出截然相反的研究结论,使得出游动机与行为意愿之间的关系一直得不到明确的解释。本文加入这一经典争论的探讨中,在紧密围绕“游客动机需求如何与出游行为相匹配”这一主题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回答“在了解国内游客出游动机和限制因素以及动态变化的旅行生涯模式的情况下,旅游目的地该如何将其转化为实际的重游行为”这一具体研究问题,来对旅游动机理论中与出游行为相关的争论作出深入探讨。 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研究展开了三个系统性关联的子研究。首先,通过全面地分析来自于国内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的游客样本数据,研究国内游客的动机需求和限制因素构成,以及动机与“负动机”的二元互动机制。然后,通过对旅行生涯模式(TCP)理论的运用与提升,研究国内游客的出游动机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得出能够服务于旅游目的地的决策模型。最后,基于动机、感知限制、态度与行为意愿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以国内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市为旅游目的地案例,进一步探讨国内游客出游行为的动态影响机制,从而在所有三个子研究的基础上展现动机需求对行为意愿的完整影响机制。 本研究选取的目标受访者是在杭州旅游的国内游客,采用纸质问卷以方便样本抽样方法的形式,在杭州的主要景区和国际青年旅舍调查团队游客和自由行游客。问卷发放历时近3个月,共回收有效问卷640份。游客样本来源于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其中以女性游客为主(59.7%),大部分是年龄低于30岁的年轻游客(71.3%),月收入集中在8000元以下(86.7%),70%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50.7%有10次以上国内旅游经历,35.2%有出国旅游经历。 通过三个子研究的系统性递进,本文剖析了国内游客出游动机和限制因素的构成和互动机制,厘清了动态的旅行生涯模式,从而提炼出服务于旅游目的地的决策模型,并最终全面阐释了游客动机与重游意愿之间的影响机制,得出了以下三大方面的结论: (1)国内游客的出游动机和限制因素与西方国家游客基本一致,最重要的动机因素与“负动机”因素之间彼此较为独立。在旅行生涯模式(TCP)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国内游客的出游动机同样包括自然、新奇、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目的地涉入)、逃离/放松、自我发展(个人发展)、关系强化、刺激、隔离、怀旧、关系(安全感)、独立自主、社会认同和浪漫十四个潜在因子。根据三维度感知限制理论框架,国内游客的出游限制因素也包括结构限制因素、人际限制因素和个人限制因素三个方面。动机和限制因素之间相互产生影响的表现在隔离动机因素与人际限制因素之间的正相关,隔离动机因素与个人限制因素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安全感)动机因素与个人限制因素之间的负相关,以及社会认同动机因素与个人限制因素之间的正相关。 (2)国内游客旅行生涯模式同样可以被划分为高低两个旅游经历水平,具体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四个动机模式服务于旅游目的地决策。在年龄和先前旅游经历的综合影响下,国内游客的旅行生涯模式基本也表现出高低两个旅游经历水平,其中高旅游经历水平的游客国内旅游经历和出国旅游经历都比较多,年龄相对比较小;而低旅游经历水平的游客国内旅游经历和出国旅游经历都比较少,年龄则比较大。具体根据综合旅游经历的多少和年龄的大小提炼出的TCP决策模型,系统的呈现出四类不同年龄不同旅游经历的游客动机模式,为旅游目的地针对目标客源开展的规划开发和管理运营实践提供了更加明确可靠的理论依据。 (3)部分旅游动机、感知限制因子对态度和重游意愿有显著的影响,态度在其中发挥一定的中介作用。从旅游目的地案例杭州市的情况来看,自我发展(个人发展)、自我实现、关系强化、逃离/放松、关系(安全感)、自我发展(目的地涉入)、自然、新奇和怀旧九个出游动机因子对态度有显著影响,自我发展(个人发展)、自我实现、关系(安全感)、自然和怀旧五个动机因子和个人限制因素对重游意愿有显著影响,其中自然动机对重游意愿的影响被态度完全中介,其余四个动机因子和个人限制的影响被部分中介。旅游目的地在掌握重游行为意愿的动态影响机制后,能够进一步利用游客人口统计特征更高效地应对不同动机模式的游客群体,更加有针对性地创新设计各类产品和服务,在克服相应的限制因素的基础上激发或满足游客的各类动机需求。 本文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 (1)贡献于国内游客动机和限制因素的研究。本文的研究非常及时地在国内外大量游客动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了目前旅游动机理论中最新最有潜力的旅行生涯模式(TCP)理论,进而全面系统地解析了国内游客外出旅游的潜在动机因素。不仅严格遵照心理学的要求梳理了旅游动机相关的理论框架,而且由此得出的结论也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游客群体或旅游形式的限制,能够被广泛地应用于旅游实践,因此对国内游客动机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贡献。本文的研究前瞻性地引入国外休闲与旅游限制因素研究中最普遍的三维度感知限制模型,较为全面地解析了国内游客的感知限制因素,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两个方面都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本文开创性地运用感知限制理论框架,系统综合地探讨了旅游动机和“负动机”的互动机制,为后续相关理论的改进的完善拓展了全新的方向。 (2)贡献于旅游动机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情境化。本文对于游客动机与旅游目的地发展的研究,聚焦于对旅行生涯模式(TCP)理论的发展与应用,通过国内游客的访谈和问卷数据分析,结果不仅在中国情境下实证检验了原有理论框架的跨文化适用性,推动了 TCP理论的可靠性。而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和运营实际,通过提出决策模型的方式有效拓展了原有理论的完整性和应用性,使得旅游经营者能够在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开发或运营管理过程中,简单高效地通过游客年龄和旅游经历两个预测指标,快速找到动机需求相匹配的目标游客。 (3)贡献于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忠诚度的研究。本文以杭州市为例对游客出游动机、感知限制、态度和重游意愿的研究,不仅从动机和“负动机”的二元辩证角度探讨了游客内心的推动和约束作用机制,由此构建的理论模型是对现有游客行为相关理论研究和模型构建的创新性尝试,尤其是将动态的复杂动机理论框架整合到研究模型中,使得研究结果能够更加系统完整的反映游客出游行为背后的各方面心理因素。由于游客心理行为特征的复杂性,尤其是公认旅游动机的多维度本质,本研究采用了目前旅游动机理论中最为全面的旅行生涯模式(TCP)理论,结合感知限制这一“负动机”因素以及态度这一出游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从多维度动态发展的视角,系统剖析了各因素之间的影响机制,是对现有研究的重要补充和拓展,为后续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更多的理论和实证依据。 同时,本文针对国内旅游目的地在产品和服务开发设计方面与游客需求不匹配的通病,以旅行生涯模式为主解构旅游动机需求特征与出游行为之间影响机制的复杂性与动态性,并通过旅游目的地案例杭州市进行深入地剖析与探讨,为国内其它正在或将要面临这些问题的旅游目的地提供从游客的角度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与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