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语境下旧产业建筑改造的地域性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gypf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建筑作为工业文明的遗存,代表了一个时代最先进的生产力,也代表了人们对城市建设的无限热情。随着“低碳文明”的出现,这些代表了人们对过去无数回忆的场所,如何进行转型,重新融入城市发展,以最大限度促进资源再循环,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本文将探讨低碳语境下,旧产业建筑改造与城市经济、文化、生活等相结合的可能,在展现旧产业建筑文化的同时,传播地域文化概念。   首先,本文试图从“低碳”这一当前最为热点的环境保护话题入手,通过分析低碳文明所带来的经济、文化和生活方面的改变,论述“低碳”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潮流,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低碳理念下建筑的系统特征以及低碳时代人们的审美取向。   其次,结合实例从自然、文化和技术层面分析地域性表达的一般方式,并阐述旧产业建筑改造的相关理论基础,然后从改造的地域性表达角度,将旧产业建筑改造的地域风格分为“复原传统”、“发展传统”和“对传统重新诠释”三类,且通过相关案例释义文中观点。   最后,结合上文所分析的内容,对当前旧产业建筑改造提出一条新的思路;从地域风格、设计步骤、设计理念以及设计表达内容和方式等方面提出旧产业建筑改造的相关策略。最终,从文化层面探讨,塑造旧产业建筑空间地域场所感和旧产业建筑表皮向城市界面渗透的表达方式;从技术层面探讨,旧产业建筑改造结合地域气候的主动和被动技术表达。并通过相关案例分析,将文中地域性表达的观点清晰地呈现出来。  
其他文献
城市蔓延,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城市地域扩张、社会演进、经济整合的重要表现形式和存在形态。城市蔓延在疏散原有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减少环境污染、获得更高的土地
共生既是自然的本质,也是社会的本质。本文以生物学中的共生理论为起点,用生物共生和社会共生理论的分析方法,对开放建筑的内涵进行分析,以增强开放建筑理论及实践发展的坚定性与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古代社会的农耕性和乡土性孕育出众多多姿多彩的传统村落和乡土建筑,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以及地域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使得这些古村落、古建筑在
自上世纪后期伊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城市化进程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休闲时代随之到来。近年来,休闲广场开始活跃于城市广场的建设舞台之上,旨在创造良好的城
进入21世纪以来,同城化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我国的城市建设中。2007年,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城市圈的城
本文通过对六合文化馆方案生成过程的解析,探讨了以表达地方文化特征和塑造人性化场所为出发点的文化馆建筑设计方法,即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如何与地方自然、历史的文化特征相联系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由于具有建造效率高、环境污染小、可有效提高建筑品质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我国新建建筑中住宅占据比例最高,因此装配式建筑在住宅中的应用被极力推广。但
随着可利用的土地越来越紧张的趋势,发展超高层建筑成为了解决这一困境的一个重要策略。本文研究的对象定为一类特殊的超高层建筑,即有比较明显几何形态的标志性超高层建筑,
城市规划法规体系是我国指导城市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也是我国城市建设实践的法律保障。2006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标志着我国以《城乡规划法》为法律核心